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三)
當然,這種防御的防線并不能象大江河的直接防御那樣長,這一方面是因為防御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戰,另一方面是因為進攻者的渡河行動假使很困難,畢竟不會象大江河那樣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要進行迂回就比較容易。但是進攻者進行迂回時要離開原來的方向(我們假定河谷大體上垂直于這個方向),并且退卻線受到限制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不會立即消失的,而是逐漸消失的。所以,進攻者即使沒有恰好處于危機狀態時受到防御者的攻擊,并且通過迂回取得了稍大的活動地方,仍然不如防御者有利。
我們在談江河時不僅談到它的水量,而且更重視河谷的深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事先說明,不應當把河谷理解為真正的山谷,否則,在這里就要運用有關山地所論述的一切了。可是,大家知道,在很多平原地方,就連極小的河流也有陡峭的深谷。此外,河岸上有沼澤和其他妨礙接近的障礙物的情況也都屬于這個范圍。
因此,在這些條件下,把防御的軍隊配置在中等江河或者深一些的河谷的后邊是一種很有利的態勢,這種江河防御應該算作最好的戰略措施。
這種防御的不足,即防御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是軍隊的防線容易過長。防線過長時,防御者會十分自然地把軍隊分散在可能的渡河點上,因而忽略了必須封鎖的真正的渡河點。然而,如果不能把整個軍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作戰,就無法收到該防御的效果。在這里,假使整個軍隊沒有被消滅,一次失敗的戰斗,一次不得已的退卻和各種各樣的混亂及損失都會讓整個軍隊接近于徹底不成功。
防御者在上述條件下不應該把防線延伸過長,并且必須在敵人渡河的當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來,這兩點我們已作了充分的說明,因此不需要討論那些受地形條件制約的時間。兵力和空間的配合等問題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會戰必然有其特點,即防御者的行動必須非常激烈,因為進攻者的佯渡使防御者一時弄不清情況,常常只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防御者才能弄清真相。防御者在態勢方面之所以有利,是因為當面的敵軍外境不利。如果敵軍的其他部隊從其他渡河點包圍防御者,那么防御者就無法像在防御會戰中那樣,在后邊對這部分敵軍進行有力的打擊,因為這樣做他會失去有利的態勢。因而,他必須在這部分敵軍還沒有威脅到他的時候,先解決正面的問題。也就是說,他一定要盡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擊當面的敵軍,使它遭到失敗,從而解決全部的問題。
但是,這種江河防御的目的決不是抵抗兵力相對過大的敵人(這在大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必要時還是可以設想的)。在這種防御中,防御者常常在實際上需要對付絕大部分的敵軍,即便情況對防御者有利,人們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對比在這里是必須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和深谷進行的防御就是這樣的。在河谷旁邊進行強有力的抵抗會造成陣地分散的不利情況,對大量軍隊來說,不能采取這種方法,因為大量軍隊所需要的是決定性的勝利。如果僅僅是比較頑強地守住次要的防線而進行短時間的抵抗,以等待援軍,那么,當然就可以在河谷邊緣。甚至可以在河岸進行直接防御。在這里雖然不能期望得到山區陣地那樣的有利條件,可是抵抗的時間比在一般地形上總要長些。只有在河道蜿蜒曲折時(深谷中的河流往往是這樣的),防御者進行這種防御才是十分危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們只要看一下德國境內的摩澤爾河的河道就能了解這一點了。在這里,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隊在退卻時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掉。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上采用的防御手段,也能夠用在大江河上,并且這里的條件更為有利,這是不言而喻的。每當防御者要爭取徹底的勝利時,總是要采用這個手段的(比如阿斯波恩戰役)。
至于軍隊為了把江河或者深谷作為阻止敵人接近的戰術障礙,也就是作為戰術上加強的正面而緊靠江河或深谷配置,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對這個問題的仔細研究是戰術范圍的事情,不過我們要指出,從效果上來看,實際上這完全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措施。如果陡谷很深,陣地正面自然會是絕對不可攻破的,可是從這種陣地側旁通過并不比從任何其他陣地側旁通過困難,所以防御者這樣配置軍隊實際上就差不多是給進攻者自動讓路,這顯然不可能達到這樣設置軍隊的目的。因而,只有當地形對進攻者的交通線十分不利,以至于他一離開自己的道路就會遭到極不利的后果時,防御者這樣配置軍隊才有可能是有好處的。
采用第二種防御時,進攻者的佯渡會給防御者帶來更大的危險,因為這時候進攻者更容易實施佯渡,而防御者的任務卻是要把全部部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可是,在該場合防御者在時間方面并不十分緊迫,因為在進攻者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和占領幾個渡河點之前,對防御者有利的條件是一直存在的。另外,進攻者在這種時候進行的佯渡的效果也并沒有對單線式防御進行的佯攻那么大,因為在單線式防御中必須保持一切地點不被攻破,因而預備隊的使用是不簡單的,在單線式防御中需要判斷出哪個地點可能首先被敵人攻占,而在這里卻只要搞清楚敵人主力在哪里就行了。
關于在大江河和中等江河上所進行的上述兩種防御,我們還必須總括地指出:如果這兩種防御是在退卻時倉促和混亂之中部署的,沒有準備,沒有清除渡河器材,沒有確切了解地形,那么當然就達不到上面所談到的所有結果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完全不能指望具備有利的條件,并且為了取得這些有利條件而把兵力分散在寬大的陣地上是極不明確的。
總之,就如在戰爭中凡是在意識不明確和意志不堅定的情況下所做的一切都不免歸于失敗那樣,如果由于沒有勇氣同敵人進行會戰而選擇了江河防御,期望利用寬闊的江河和低深的河谷阻擋敵軍,那么,江河防御是不會取得好結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統帥和軍隊談不上對自己的處境有真正的信心,他們通常憂慮重重,并且這種憂慮很快會變成事實。會戰決不會像決斗那樣以雙方情況完全相同為前提。一個防御者,如果在防御中不擅長利用防御的特點,不善于利用迅速的行軍。熟悉的地勢和自如的運動取得利益,那么,他就是不可挽救的了。江河和河谷是根本不可能拯救這樣的防御者的。
第三種防御是在敵岸占領堅固的陣地。這種防御之所以能夠有效果,是因為敵人的交通線在該情況下被河流切斷,從而有被限制在一座*這種陣地必須是異常堅固的,幾乎是無法攻破的,不然就會符合敵人的希望,防御者就失去了有利的條件。如果陣地堅固到敵人不敢進攻的程度,那么在某一些情況下,敵人甚至會被束縛在防御者所在的河岸上。如果他要渡河,他就會失去自己的交通線。當然,他也可以威脅防御者的交通線。這時候,像在雙方相互從對方陣地側旁通過的所有場合一樣,一切都取決于:誰的交通線在位置。數量和其他方面保障得更好些;誰在這種場合作其他考慮時失敗的可能更大,也就是誰作其他考慮時可能輕易被對方戰勝;最后一點,誰在自己的部隊中保持有更多的致勝力量,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有所依靠。在這種場合,江河的作用無非是讓交通線帶來的危險有所增加;因為雙方的交通線都被限制在橋梁上。通常,防御者的渡河點和各種倉庫在要塞的隱藏下會比進攻者的更安全些。如果這一點能夠肯定,那么這種防御當然是可以采取的。甚至當其他條件不適于實行江河的直接防御時,也可以用這種防御來代替直接防御。這樣,雖然江河并沒有受到軍隊的防守,軍隊也沒有受到江河的掩護,可是軍隊和江河這樣地結合在一起卻守衛了國土,而這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
可是,必須承認,這種不進行決戰的防御,就像正負荷簡單地接觸時產生的電壓一樣,只適用于阻止較小的力量的沖擊。如果對方統帥是一個猶豫不決。小心謹慎。任何東西都不會促使他猛烈前進的人,那么,假使他擁有極大的兵力優勢,防御者還是可以采用這種防御的。一樣的,當雙方形成平穩的均勢,彼此力爭的僅僅是微小的利益時,防御者也可以采取這種防御。可是,如果要對付的是在冒險家指揮下的優勢兵力,采取這種防御就會有導向消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