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二)
以盡可能強的兵力防守處于江河中的洲島,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值得考慮的措施,因為敵人如果對洲島進行真正的進攻,就會最確切地暴露出他的渡河點。
配置在江河旁邊的各個部隊根據情況的需要必須向上游和下游行進,因而,如果沒有和江河平行的大路,那么整修緊靠河岸的平行的小路或在短距離內修筑新路都是防御中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我們所要論述的第二點,是掃除渡河器材的問題。在江河的主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固然很不容易,至少要用相當長的時間,而要在敵岸的支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困難簡直是不可克服的,因為這些支流常常控制在敵人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要塞封鎖這些支流的河口是很重要的。
敵人所攜帶的渡河器材,就是架橋用的橋腳舟,在大江河上渡河時很少是夠用的。因此,問題主要在于可否從江河主流。各支流和他自己岸上的各大城鎮中找到器材,以及江河附近是否有被用來制造船只和木筏的木頭等等。在這方面有時條件對敵人非常不利,以至于幾乎不可能渡河。
最后,位于江河兩岸或者敵岸的要塞,不但是防止敵人從要塞附近的各個地點渡河的盾牌,并且還是封鎖各支流和迅速收集那里的渡河器材的手段。
我們就談這一些關于水量充足的江河的直接防御。陡峭的深谷或者沼澤較多的河岸,雖然會增加渡河的困難和防御的效果,但它們畢竟不能代替水量充足的江河本身,因為只有它們還不能構成絕對斷絕的地形,可絕對斷絕的地形是直接防御的必要條件。
假如要問這種江河的直接防御在戰局的戰略計劃中能夠占有怎樣的地位,那么人們只能說,這種防御決不可能導致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方面是因為其目的僅僅是阻止敵人渡河,殲滅最先渡河的敵軍,另一方面是由于江河妨礙防御者通過有力的襲擊把已經取得的利益擴大為決定性的勝利。
不過這種江河防御時常可以贏得很多的時間,而這對防御者來說通常是很重要的。進攻者為了籌集渡河器材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如果進攻者幾次試渡都沒能成功,那么防御者就能夠贏得更多的時間。如果敵人因為不能渡河而都改變了他的前進方向,那么防御者或許還會得到其他一些利益。最后,在進攻者不是認真地進攻的一切場合,江河就能使他停止運動,這時,江河就成了保衛國土的永遠性的屏障。
因此,當江河大和條件有利時,江河的直接防御可以看成是主力對主力的一種非常好的防御手段,能夠產生現在人們常常輕視的那種結果(之所以很少重視,是因為人們只注意到了那些因為力量不足而失敗的江河防御)。如果在上述這些前提條件下(這在萊茵河和多瑙河這樣一些江河上確實是很容易找到的),人們可以用六萬人在二十四普里長的地段上對擁有明顯優勢兵力的敵人進行一次有效的防御,那么當然可以說,這是一個應當值得重視的結果。
我們在上面提到了關于擁有顯著優勢兵力的敵人的防御,現在我們就來談論這個問題。根據我們上面已經提出的理論,只要企圖渡河的兵力不小于進行江河防御的兵力,一切就都取決于渡河器材,而不取決于計劃渡河的兵力。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很讓人奇怪,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當然,人們不應該忘記,大多數江河防御,更確切些說,一切江河防御,都只有相對的依托點,也就是說都可能遭到敵人的迂回,而敵人的兵力優勢越大,就越是容易進行這種迂回。
這種江河的直接防御,即便被敵人突破了,也不同于一次失利的交戰,它很少能導致徹底的失敗,因為我們投入戰斗的只是一部分兵力,只能通過一道橋梁慢慢渡河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遭到阻礙而不能立即過橋擴大勝利。如果人們看到這些,就更加不會過分輕視這種防御手段了。
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來說,問題都在于處理得是不是恰到好處。在進行江河防御時也是一樣,各種情況判斷得正確與否,結果就不太相同。一個看來無關緊要的情況很有可能使事情發生重大變化,一個在那里看來是非常合適而又有效的措施,在這里卻可能變為有害的舉動。正確地判斷各種情況,不把江河只簡單地看作是一條江河,這在江河防御中或許比在其他場合更難做到。因此,我們必須尤其提防錯誤地運用和理解江河防御這一措施的危險。可是,作了這樣的分析以后,我們也不能不直率地指出,有些人的叫嚷是根本不值得重視的,他們根據模糊的感覺和不能確定的觀念,把一切都寄托在進攻和運動上,把驃騎兵揮舞馬刀向前奔騰看成是戰爭的全部景象。
指揮官即使能夠長久地保持這種觀念和感覺,也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至于這一點我們只要提一下1759年齊利曉會戰中顯赫一時的獨裁官韋德耳就夠了)。而更為糟糕的是這種觀念和感覺很少能夠持久,當牽涉面很廣的重大而不簡單的情況紛紛向指揮官襲來時,這種觀念和感覺就會在最后的一瞬間在指揮官身上消失得一干二凈。
因而我們認為,當防御者只滿足于阻斷敵人渡河這一目的時,如果部隊大和條件有利,進行江河的直接防御是可以產生良好的效果的,但是對較小的部隊來說,就不是這樣。假如說六萬人在一定長度的河段上可以阻止十萬乃至十萬以上的敵軍渡河,那么一萬人在這樣長的河段上或許不能阻擋一萬人。甚至五千人渡河(只要這五千人不怕同這樣優勢的敵人在一個河岸上相遇)。這是非常清楚的,因為渡河器材一樣多。
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很少談到佯渡,因為佯渡在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很少起很大的作用。這一方面是由于這種防御的主要問題不在于把軍隊集中在一點,而是在于各部隊各自防守一個河段,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即使具備了上述渡河的前提條件,進行佯渡也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進攻者的渡河器材本來就不多,這也就是說,現有的器材還不足以保障渡河的需要,那么進攻者就不可能而且也不愿意把大部分器材用在佯渡上。不論如何,進攻者在真的渡河點上可以渡過的兵力會因進行佯渡而減少,這樣,防御者就能夠重新贏得本來因敵情不明而可能喪失掉的時間。
這種江河的直接防御一般說只能適用于歐洲主要江河的中下游。
第二種江河防御適用于中等江河甚至深谷中的小江河。這種防御要求在距離江河較遠的地方占領陣地,陣地到江河的距離應該保障:當敵軍同時在一些地點渡河時,防御者就能夠迎擊分散在各處的敵軍;當敵人在某一點渡過河時,防御者能夠把它限制在江河附近或者一座橋梁和一條道路上。進攻者只有背靠江河或深谷,并且在只有一條退路的情況下會戰,這是一種最不利的態勢。防御者在一切中等江河和深谷進行的防御的實質就在利用進攻者的這種不利的情況。
我們以為,把整個軍隊分為幾支大部隊緊靠江河配置,是進行直接防御時的最有利的配置,但是,這種配置必要的前提是敵人不可能突然大批渡河,否則,就有被分割和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如果防御者進行江河防御的條件并不很有利,或者敵人掌握有足夠多的渡河器材,如果江河中有許多洲島,甚至淺灘,或者江河不寬,如果防御者兵力不足等等,那么,防御者就不能進行江河的直接防御了。在這種情況下,防御的各個部隊為了保證相互之間的聯系,必須離開江河一段距離,而且只有一個可以采取的辦法是,在敵人渡河時盡快地向這里集中兵力,趁著敵人還沒有擴大占領地區和利用幾個渡口的時候就向他攻擊。在這種場合,應用前哨對江河或者河谷進行監視并稍加抵抗,而整個軍隊則劃分為幾支大部隊配置在離江河一定距離(通常幾小時的行程)的適當地方。
在這里,主要是通過江河和河谷構成的谷地。在這里起重要作用的不僅僅是水量,而且是河谷的整個情況。谷岸高陡的谷地常常比寬大的江河作用更大。大部隊通過陡峭的深谷時實際上遇到的困難,要比事先想到的大得多。通過深谷需要費相當長的時間,當進攻者通過深谷時,防御者隨時都可能占領周圍的高地,這就會十分令人不安。進攻者的先頭部隊如果前進得太遠,就會過早地同敵人遭遇,就會有被優勢敵人擊敗的危險,如果停留在渡河點旁邊,就要在非常不利的態勢下作戰。因此,只有在兵力上占很大優勢和在指揮上有很大把握時,才能通過深谷到江河對岸去跟敵人較量,否則就是一種冒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