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zhàn)略進攻的特點
我們已說過,戰(zhàn)爭中的防御決不是絕對的等待和抵御,也就是說,決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種相對的等待和抵御,所以多少帶有一些進攻因素。同樣,進攻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連續(xù)同防御交錯著的。但是,二者的差別在于:沒有還擊的防御是根本無法設(shè)想的,還擊是防御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而進攻卻不是這樣。攻擊或者進攻行動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原來并不需要防御,只是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才不得不把防御作為一種不得已的下策而加以采用。這是因為,首先。進攻行動不可能持續(xù)不斷地一直進行到最后,中間要有平靜的時間,在進攻行動停止了的這種平靜時期,自然而然就會出現(xiàn)防御狀態(tài);其次。進攻的軍隊通過的。為了維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空間,并不總是能受到進攻本身的掩護的,須專門加以防護。
所以,戰(zhàn)爭中的進攻行動,特別是戰(zhàn)略上的進攻行動,是進攻和防御的不停的交替和結(jié)合,但不能把進攻行動中的防御看作是進攻的有效準備和加強,即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種有效因素,而只能看成是一種不得已的下策,是一種阻礙前進的阻力,是進攻的原罪,是進攻的致命傷。我們所以說防御是一種阻力,是因為,假如說防御不能對進攻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那么僅由于它所造成的時間上的損失,就必然能削弱進攻的效果。但是,任何進攻都包含的這個防御因素,是不是可能對進攻不發(fā)生實際的不利影響呢?既然我們承認進攻是較弱的作戰(zhàn)形式,防御是較強的作戰(zhàn)言式,好像就應從中得出結(jié)論:防御對進攻不會發(fā)生實際的不利影響,因為,當兵力還足以采用較弱的作戰(zhàn)形式時,采用較強的作戰(zhàn)形式必然會更加綽綽有余。通常說來,也就是從主要的方面來看,這是對的,至于怎樣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們將在《關(guān)于勝利的頂點》一文中再作詳細的探討。但我們一定不要忘記,構(gòu)成戰(zhàn)略防御的優(yōu)越性的理由之一正在于,進攻本身不能不攙雜防御,而且攙雜一種極其無力的防御;進攻從防御中所得到的是防御中最有害處的因素;就整個防御說的問題不能認為對此因素也是適用的,所以,這些防御因素能在實際上削弱進攻是不難理解的。正是在進攻中產(chǎn)生了無力的防御的時刻,防御中的進攻因素才能積極地發(fā)生作用。在一天戰(zhàn)斗后常隨之而來的十二小時的休息時間里,防御者和進攻者的處境是如此不同啊!防御者是在自己選定的。很熟悉的。準備好了的陣地上,而進攻者卻像盲人那樣摸索著進入行軍野營地。當為了重新籌備給養(yǎng)或者等待增援等等而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休息時,防御者是在自己的要塞與倉庫的附近,而進攻者卻像是棲息在樹枝上的鳥兒。但任何進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終;至于這時的防御是什么樣的防御,這取決于具體情況;若敵人的軍隊已經(jīng)被消滅,情況可能很有利,如果敵人的軍隊沒有被消滅,情況也可能很困難。雖然這種防御已不再是進攻本身的一部分,但它的特點必然反過來對進攻產(chǎn)生影響,并且對決定進攻的價值起著一定的作用。
從以上的考察中能夠得出結(jié)論:每次進攻時,都須考慮在進攻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防御,以便能夠看清進攻中的弱點,并對此有所準備。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進攻本身完全是始終如一的,防御卻根據(jù)等待這一因素減少的程度而可以分成許多等級,所以就產(chǎn)生了彼此極不相同的防御方式,這一點我們在《抵抗方式》一章中已討論過了。
因為進攻只有一個有效因素,進攻中的防御只不過是一種累贅的阻力,因此進攻不像防御那樣有不同的方式。誠然,進攻在威力。速度和力量方面是有巨大差別的,但是此種差別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方式上的不同。當然,人們可以設(shè)想,進攻者為了順利地達到目標,偶然也選擇防御的形式,譬如占領(lǐng)一個有利陣地,以等待敵人的進攻。但是這種情況極為少見,我們向來是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給概念和事物分類的,所以可以不必考慮這種極其少見的情況。所以,進攻沒有像防御的抵抗方式那樣的不同的等級。最后,進攻中可以使用的手段通常只限于軍隊,假如有的重地位于敵人戰(zhàn)區(qū)附近并對進攻起顯著作用,當然也應包括在這種作戰(zhàn)力量之內(nèi)。不過要塞的這種作用將隨軍隊的前進而越來越小;而且很顯然,自己的要塞在進攻中決不可能起到防御中那樣重大的作用(防御時要塞往往成為主要的手段)。關(guān)于民眾的支持,只有在居民對進攻者抱有好感而不是對本國的軍隊有好感時,進攻者才能得到它。進攻者也可能有同盟者,但只是特殊的或者偶然的情況使他有同盟者,進攻行動本身并不必然會帶來同盟者。所以,若在防御時,我們可以把要塞。民眾武裝和同盟者都列入抵抗手段的范圍,那么在進攻時,我們就不該這樣做。在防御中能得到這些手段是防御的性質(zhì)決定的,而在進攻中,卻很少能得到這些方法,即便能得到它們,也大多是由于偶然的原因。
我們已說過,戰(zhàn)爭中的防御決不是絕對的等待和抵御,也就是說,決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種相對的等待和抵御,所以多少帶有一些進攻因素。同樣,進攻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連續(xù)同防御交錯著的。但是,二者的差別在于:沒有還擊的防御是根本無法設(shè)想的,還擊是防御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而進攻卻不是這樣。攻擊或者進攻行動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原來并不需要防御,只是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才不得不把防御作為一種不得已的下策而加以采用。這是因為,首先。進攻行動不可能持續(xù)不斷地一直進行到最后,中間要有平靜的時間,在進攻行動停止了的這種平靜時期,自然而然就會出現(xiàn)防御狀態(tài);其次。進攻的軍隊通過的。為了維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空間,并不總是能受到進攻本身的掩護的,須專門加以防護。
所以,戰(zhàn)爭中的進攻行動,特別是戰(zhàn)略上的進攻行動,是進攻和防御的不停的交替和結(jié)合,但不能把進攻行動中的防御看作是進攻的有效準備和加強,即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種有效因素,而只能看成是一種不得已的下策,是一種阻礙前進的阻力,是進攻的原罪,是進攻的致命傷。我們所以說防御是一種阻力,是因為,假如說防御不能對進攻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那么僅由于它所造成的時間上的損失,就必然能削弱進攻的效果。但是,任何進攻都包含的這個防御因素,是不是可能對進攻不發(fā)生實際的不利影響呢?既然我們承認進攻是較弱的作戰(zhàn)形式,防御是較強的作戰(zhàn)言式,好像就應從中得出結(jié)論:防御對進攻不會發(fā)生實際的不利影響,因為,當兵力還足以采用較弱的作戰(zhàn)形式時,采用較強的作戰(zhàn)形式必然會更加綽綽有余。通常說來,也就是從主要的方面來看,這是對的,至于怎樣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們將在《關(guān)于勝利的頂點》一文中再作詳細的探討。但我們一定不要忘記,構(gòu)成戰(zhàn)略防御的優(yōu)越性的理由之一正在于,進攻本身不能不攙雜防御,而且攙雜一種極其無力的防御;進攻從防御中所得到的是防御中最有害處的因素;就整個防御說的問題不能認為對此因素也是適用的,所以,這些防御因素能在實際上削弱進攻是不難理解的。正是在進攻中產(chǎn)生了無力的防御的時刻,防御中的進攻因素才能積極地發(fā)生作用。在一天戰(zhàn)斗后常隨之而來的十二小時的休息時間里,防御者和進攻者的處境是如此不同啊!防御者是在自己選定的。很熟悉的。準備好了的陣地上,而進攻者卻像盲人那樣摸索著進入行軍野營地。當為了重新籌備給養(yǎng)或者等待增援等等而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休息時,防御者是在自己的要塞與倉庫的附近,而進攻者卻像是棲息在樹枝上的鳥兒。但任何進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終;至于這時的防御是什么樣的防御,這取決于具體情況;若敵人的軍隊已經(jīng)被消滅,情況可能很有利,如果敵人的軍隊沒有被消滅,情況也可能很困難。雖然這種防御已不再是進攻本身的一部分,但它的特點必然反過來對進攻產(chǎn)生影響,并且對決定進攻的價值起著一定的作用。
從以上的考察中能夠得出結(jié)論:每次進攻時,都須考慮在進攻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防御,以便能夠看清進攻中的弱點,并對此有所準備。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進攻本身完全是始終如一的,防御卻根據(jù)等待這一因素減少的程度而可以分成許多等級,所以就產(chǎn)生了彼此極不相同的防御方式,這一點我們在《抵抗方式》一章中已討論過了。
因為進攻只有一個有效因素,進攻中的防御只不過是一種累贅的阻力,因此進攻不像防御那樣有不同的方式。誠然,進攻在威力。速度和力量方面是有巨大差別的,但是此種差別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方式上的不同。當然,人們可以設(shè)想,進攻者為了順利地達到目標,偶然也選擇防御的形式,譬如占領(lǐng)一個有利陣地,以等待敵人的進攻。但是這種情況極為少見,我們向來是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給概念和事物分類的,所以可以不必考慮這種極其少見的情況。所以,進攻沒有像防御的抵抗方式那樣的不同的等級。最后,進攻中可以使用的手段通常只限于軍隊,假如有的重地位于敵人戰(zhàn)區(qū)附近并對進攻起顯著作用,當然也應包括在這種作戰(zhàn)力量之內(nèi)。不過要塞的這種作用將隨軍隊的前進而越來越小;而且很顯然,自己的要塞在進攻中決不可能起到防御中那樣重大的作用(防御時要塞往往成為主要的手段)。關(guān)于民眾的支持,只有在居民對進攻者抱有好感而不是對本國的軍隊有好感時,進攻者才能得到它。進攻者也可能有同盟者,但只是特殊的或者偶然的情況使他有同盟者,進攻行動本身并不必然會帶來同盟者。所以,若在防御時,我們可以把要塞。民眾武裝和同盟者都列入抵抗手段的范圍,那么在進攻時,我們就不該這樣做。在防御中能得到這些手段是防御的性質(zhì)決定的,而在進攻中,卻很少能得到這些方法,即便能得到它們,也大多是由于偶然的原因。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