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于勝利的頂點
勝利者不是在每次戰爭中都能徹底打垮敵人的。勝利常常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是多數經驗所充分證明了的。這個問題對于戰爭理論十分重要,并且是幾乎所有戰局計劃的依據,同時這個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就如同一種顏色在陽光下反射出奇光異彩一樣,好像有很多的矛盾,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細致地加以研究,并且要探討其內在的原因。
勝利通常產生于各種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總優勢。毫無疑問,勝利能夠增大這種優勢,否則,人們就不會追求勝利和以重大的代價去換取勝利了。勝利本身毫無疑問是能增大這種優勢的,勝利的效果當然也能增大這種優勢,不過它不能夠無止境地增大這種優勢,大多它只能增大優勢到某一點。這一點也許很近,有時甚至近到會戰勝利的全部效果只不過增大精神力量的優勢。現在我們就要研究一下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在軍事行動的過程中,軍隊會連續遇到能夠增強自己作戰力量的因素和削弱自己作戰力量的因素。因此,問題在于哪種因素占優勢。交戰雙方中任何一方的力量的削弱,都應該看作是另一方力量的增強,所以,無論在前進時或是在退卻時,雙方無疑地都會遇到增強力量和削弱力量這兩股洪流。
我們只要研究在一種情況下引起這種變化的最為主要的原因,就同時說明了在另一種情況下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
前進時使力量增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敵人軍隊遭到損失,這種損失常常比我們大;
敵人在倉庫。補給站。橋梁等無生命的作戰力量方面遭到了損失,而我們根本沒這種損失;
從我們進入敵國領土的時刻起,敵人就開始喪失土地,因此也喪失補充新的作戰力量的動力;
我們獲得了這些源泉的一部分,或換句話說,得到了以敵養己之利;
敵人的各部分失掉內部聯系,不能夠正常活動;
敵人的同盟國同敵人脫離,而另一些國家則是轉向我們;
敵人最后喪失了勇氣,甚至還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前進時引起力量削弱的原因是:
我們被迫圍攻。封鎖或者監視敵人的要塞;或敵人在我們取得勝利以前用來采取同樣行動的部隊,在他退卻時撤回了主力;
從我們進入敵國領土的時刻起,戰區的性質就變了,它成了很有敵意的地方;我們必須占領它,因為只有被我們占領的那些地區才是屬于我們的,可是即使在我們占領了的地區,我軍的整個機器也會到處遇到困難,而這些困難必然也會削弱整個機器的效能;
我們漸漸遠離自己的補充來源地,而敵人則日益地接近他們的補充來源地,這使我們不能及時地補充已經消耗的力量;
敵國受到威脅,引起了其他強國來保護它;
最后,由于危險的增大,敵人的努力程度會上升,并且勝利一方的努力程度則相反會逐漸下降。
所有這些有利的因素和有害的因素都可以同時并存,如同兩個相對而行的人面對面碰在一起后可按原來的方向各走各的路一樣。它們中間也只有最后一項是真正對立的,它們不能同時并存,而是互相排斥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說明,勝利的影響可以如何地不同,它可使敵人驚慌失措,也能夠促使敵人發揮更大的力量。
我們想對上述各點逐點地做些簡單的說明。
敵人軍隊在失敗后遭到的損失可能在初期最大,隨后就一天天地減少,一直減少到同我方的損失差不多,但是敵人的損失也可能與日俱增。這取決于所處的態勢與情況。只能說,在一般情況下,素質良好的軍隊經常出現前一種情況,素質不好的軍隊常出現后一種情況;同時,除了軍隊的精神狀態之外,政府的精神狀態在這方面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戰爭中區分這兩種情況是很重要的,也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應該真正開始行動的時候停止不前,或相反。
同樣,敵人無生命的作戰力量的損失也可能是日益減少或者日益增加的,這取決于敵人倉庫的位置和狀況。不過,這個問題就其重要性來說,在今天已不能同其他問題相提并論。
第三個利益必然隨軍隊的前進而增加,可是,一般地來說,只有當進攻已經深入敵國,也就是說已占領了敵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國土時,這種利益才會值得加以考慮。此外,還要考慮這些地區在軍事上的特殊的價值。
同樣,第四個利益也必然隨著軍隊的前進而有所增加。
但是,對第三和第四兩個利益還必須指出的是,它們對正在作戰的軍隊的影響極少能很快就感覺到,它們是比較緩慢地間接地發生了作用的,因此不應該為追求這兩種利益而把弓弦拉得過緊,也就是說,不使自己陷入太危險的境地。
至于第五個利益也只有當軍隊已前進得很遠,同時敵國國土的形狀也允許我們使它的幾個地區同主要部分隔開時,才值得考慮。這時,這些地區就如同被切斷的四肢一樣,通常很快就會失去生機。
第六個和第七個利益至少有可能隨軍隊的前進而不斷增長。關于這兩種利益,我們以后還要加以說明。
現在我們來談談使力量被削弱的原因:
圍攻。封鎖和包圍敵人要塞的需要在大多數場合將隨軍隊的前進而繼續增加。僅僅這個原因造成的力量的削弱,對軍隊的當前狀況就能夠發生極大的影響,以致很容易就抵消了所有的利益。當然,現在人們已開始用很少的兵力封鎖要塞,或用更少的兵力監視它;而敵人也必須派出守備部隊防守這些要塞。雖然如此,要塞仍然是敵人很重要的安全保障。通常要塞的守備部隊有半數是由非正規部隊的人員所編成的。而進攻者要想封鎖位于交通線附近的要塞,則必須能留下比守備部隊多一倍的兵力,要想正式圍攻某一個大要塞,或想使它斷糧,就需用一個小小的軍團。
第二個原因,在敵國境內建立戰區的必要性必然隨軍隊的前進而不斷增大。由此而引起力量的削弱,即便當時對軍隊的狀況不會發生重大的影響,可長期下去對軍隊的狀況會比第一個原因發生更大的影響。
在敵國國土上,只有用部隊占領的地區才可看成是我們的戰區,也就是說,在這些地區我們不是在野外留有小部隊,就是在最重要的城市中或在兵站上留有守備部隊。無論我們留下的守備部隊多么小,總會大大地削弱我們的軍隊,不過這種削弱還是最次要的。
每支軍隊都有戰略翼側(指自己交通線兩側的地方),由于敵人的軍隊也會有戰略翼側,所以翼側并不是我們明顯的弱點。可是只有當我們在本國時情況才是這樣。一旦進入敵國,翼側這個弱點就顯著了。因為在交通線很長而又很少或根本沒掩護的情況下,敵人對我翼側進行的最小的行動也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并且在敵人的國土上,到處都有可能遇到這樣的行動。
前進得越遠,戰略翼側就越長,由此而產生的危險也就越大,這是因為不但這種翼側很難掩護,且我方交通線很長又沒有安全保障,就更能使敵人敢于采取進攻行動,同時,我方在退卻時如果喪失交通線,可能產生的后果將十分嚴重。
所有這一切都會令前進中的軍隊每前進一步都增加一種新的負擔,因此,假如它開始進攻時沒有占有非常巨大的優勢,就會覺得自己的計劃越來越受到了阻礙,進攻力量越來越弱,最后,會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全與憂慮。
(3)第三個原因是,軍隊同補充來源地的距離隨著軍隊的前進而增加。一支出征的軍隊就如同是燈上的火苗一樣,燈油越少,離火苗越遠,火苗就越小,一直小到完全熄滅。
當然,有了被占領地區的財富,這個禍害可以大大減輕,可不能完全消除,因為有許多東西,例如兵員,必須由本國補充,并且在一般情況下,由敵國提供的供應總不如本國提供的迅速和可靠。另外,意外的需要也不能夠很快得到滿足,各種誤解和錯誤也不能及早地發現和得到糾正。
如果一國的君主不親自指揮軍隊,并且也不在軍隊附近,那么請示。報告所造成的時間損失也是一個新的。很大的不利,因為統帥的權限再大,也不能單獨處理他廣闊活動范圍內的全部問題。
(4)政治結合關系的變化。如果勝利在這方面引起的變化對勝利者不利,那么不利的程度同勝利者前進的程度大體上成正比;假如這種變化對勝利者有利,那有利的程度同前進的程度同樣地大體上成正比。在這方面,一切與現存的政治結合關系。利害關系。習慣。方針等有關,同君主。大巨。寵臣和情婦等有關。通常也只能這樣說,當大國戰敗時,它的小同盟國通常很快就會同它脫離關系,所以勝利者必將隨著每個戰斗而越來越強大。可是,如果戰敗的國家是小國,那當它的生存受到威脅時,很快就會有許多國家自愿做它的保護者,有些曾幫助勝利者打擊這個小國的國家,如果認為這樣做太過分時,反過來也許可能幫助這個小國。
(5)引起敵人更強烈的抵抗。敵人有時會因為恐懼和驚慌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時會受到熱情的激勵而奮勇拿起武器,并在第一次失敗后進行比以往更激烈的抵抗。人民和政府的特性。國土的情況。國家的政治結合關系都是推測敵人可能采取何種行動的根據。僅第四。第五兩個原因就使人們在戰爭中的這種場合與那種場合所制訂的和應該制訂的計劃多么不同啊!有的人由于膽怯和所謂按部就班地行動因而失去了最好的時機,而有的人則因魯莽而一步就墜入陷阱,后來如同剛從深水里拉上來的那樣弄得狼狽不堪和驚慌萬狀。
在這里我們還必須指出,勝利者在危險過去以后,在為了擴大勝利成果正需作新的努力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松懈現象。倘若全面地觀察一下這些互相對立的不同的因素,無疑會得出如下的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利用勝利以及在進攻戰中前進,都會使進攻開始的優勢或者通過勝利取得的優勢受到削弱。
這樣我們必然會問:如果事情是這樣,那么是什么東西促使勝利者繼續地追求勝利,繼續在進攻中前進呢?難道這能叫做利用勝利嗎?在尚存的優勢還根本沒有被削弱以前就停止行動不是更好嗎?
對這樣的問題當然應這樣回答:兵力的優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假如不是打垮敵人,至少是奪取敵人的部分國土,這樣做盡管對于軍隊當前的狀況沒有什么好處,但對戰爭和媾和卻很有利。甚至當我們想要徹底地打垮敵人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也許每前進一步,我們的優勢都會受到削弱。可是卻不能想當然地從這里推論說,我方的優勢必然會在敵人失敗以前全喪失。敵人的失敗可能來得早一些,若利用最后極小的一點優勢可以擊潰敵人,那么不利用這點優勢就會是一個錯誤。
因此,在戰爭中原有的或后來獲得的優勢只不過是手段,不是目的,且這一手段必須用來達到目的。但是人們必須了解優勢能保持到哪一點,因為超過了這一點所得到的不是新的利益,而是恥辱了。
戰略優勢在戰略進攻中會逐漸消失,關于這一點,我們無需再舉特殊的戰例加以證明;這方面的大量現象卻要求我們探討它的內在原因。自打拿破侖出現以后,我們才看到了那種優勢可以一直保持到敵人都被打垮時為止的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在拿破侖以前,每一次戰爭都是以勝利的軍隊力圖達到與敵人保持均勢這一點而告終的,一旦達到了這一點,勝利的活動就停止下來,有時甚至還不得不再退卻。勝利的這個頂點將來在所有不能以打垮敵人為軍事目標的戰爭中也會出現,并且多數戰爭永遠會是這樣的。因此,從進攻轉為防御的轉折點是各個戰局計劃的自然的目標。
超過這個目標的努力不僅是力量的無效的發揮,不再能夠帶來任何成果,而且是力量的有害的發揮,會引起敵人的還擊,據極普通的經驗來看,敵人的這種還擊往往會產生非常大的效果。后一種現象是極為普遍的,是理所當然的,并是很容易為人們理解的,因此我們不需詳盡地論述它的原因了。可是必須指出,進攻者在剛剛占領的陣地上缺乏準備和他極為混亂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這里通常起不尋常作用的是精神力量(一方面是情緒高漲,有時甚至發展到了自負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意志沮喪)。進攻者在退卻時的損失會由于上述原因而增大,假如他只是歸還了奪得的東西,而未喪失自己的國土,那通常就該謝天謝地了。
在這里我們必須解決一個看起來仿佛很矛盾的現象。
可能有人會認為,只要進攻者還在繼續前進,他的優勢也就依舊存在,而且,既然在勝利的終點上出現的防御是一種比進攻強的作戰形式,那么進攻者忽然變成弱者的危險似乎就更小了。但這種危險確實是存在的,假如我們看一看歷史,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種劇變的最大危險往往是正在進攻力量減弱并且轉入防御的時刻出現的。現在我們打算研究其中的原因。
我們所以認為防御這種作戰形式是很優越的,是因為在防御中還可以:
(1)利用地形;
(2)占有已預備好的戰區;
(3)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4)享有等待的好處。
顯然,這些因素并不總是到處相同和發生同樣的作用的,因此這一場合的防御同那場合的防御并不總是相同的,防御也不總是比進攻具有相同的優越性。特別是隨著進攻力量的衰竭而出現的防御,如果它的戰區位于向前推進得十分遠的進攻三角形的頂點,更是如此。在這種防御中,只不過有上述四個因素中的第一個因素,即利用地形沒有變化,第二個因素大多完全不存在了,第三個因素成了不利的因素,第四個因素也大大削弱了。我們現在只對第四個因素作些很簡略的說明。
有時,整個戰局會在一種臆想的均勢中毫無結果地拖延下去,因此應該行動的一方缺乏必要的決心,而防御的一方可從中得到等待的利益。倘若有一個進攻行動破壞了這種臆想的均勢,傷害了敵人的利益,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行動,那么,敵人就不太可能仍然無所事事及猶豫不決了。在占領地區內進行的防御要比在本國進行的防御具有大得多的挑戰性質。這種防御包含有進攻的因素,這就會削弱了它的防御的性質。道恩可讓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亞和薩克森平靜地進行防御,可如果是在波希米亞,他就絕不會這樣做了。
對交織于進攻行動中的防御來說,很明顯,防御所固有的主要因素都已經受到削弱,因此這種防御已經不再具備它原有的對進攻的優越性了。
正如沒一個防御戰局是純粹由防御因素組成的一樣,也沒有一個進攻的戰局是純粹由進攻因素組成的,因為除了那短時期的間歇以外,任何不能導致媾和的進攻都必然會以防御告終。
可見,削弱進攻的就是防御本身。這樣說并不是做無益的詭辯。我們把進攻以后轉入十分不利的防御,看作是進攻最為主要的不利。
這樣,就說明了進攻和防御這兩種作戰形式原來在力量上的差別是如何逐漸縮小的。我們還要指出,這種差別怎么能夠完全消失,并且一種因素在短時期內可以變為相反的因素。
若允許我們借用自然界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更加簡單地說明問題。
在物質界,任何一個力要發揮作用都需要時間。一個緩慢地。逐漸地發揮作用就足以阻擋一個物體的運動的力,要是時間不足,就會被那個運動的物體所克服。物質界的這一法則對我們精神生活的某些現象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說明。一旦我們的思想已被引向某一個方向,那并不是每一個有著充分理由的原因都能改變或中止這種思想的。要改變或中止它,就需要時間。平靜與對思想的持久不斷的作用。在戰爭中也是如此。如果人們已沿著一定的方向向目標前進,或已回頭奔向避難所,那么很容易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他們不容充分領會那些逼使他們停止前進或者促使他們再行動的原因的力量,而且,由于行動在繼續進行著,因此,他們會在運動的洪流中不知不覺地超越均勢的界限,超過勝利的頂點。甚至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進攻者在進攻所特有的精神力量的支持下,雖然已經精疲力竭,但是他卻像拉著沉重東西上山的馬一樣,感到繼續前進比停下來的困難還要少些。至此,我們認為已圓滿地說明了進攻者為什么會超過勝利的頂點(雖然在這一點停了下來和轉入防御,他還是可以取得成果,即保持均勢的)。因此,在擬定戰局計劃時,正確地確定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不論對進攻者來說,還是對防御者來說(這可以使他認識和利用進攻者超過頂點時發生的不利)都是如此。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一看統帥在判斷勝利的頂點時應考慮的一切問題,而且我們不應忘記,他必須通過對遠的及近的,無數情況的觀察來判定,甚至于在某種程度是推測最重要的問題的發展方向及其價值,也就是說推測敵人的軍隊經我第一次打擊后,是表現為一個較堅固的核心,一個越來越緊密團結的力量,還是好像一個博洛尼亞瓶一樣只要傷及其表面,立刻就會粉碎;需要推測敵人戰區內一些補給來源地被封鎖和一些交通線被切斷會引起敵人多么大的削弱和癱瘓;要推測敵人在遭到沉重打擊后會一蹶不振,還是會像一只受了傷的公牛那樣狂怒起來;要推測其他國家是恐懼還是憤怒,是否有些及有哪些政治結合關系會解體或建立起來。假如說,統帥應該像射手擊中目標一樣,利用他迅速而正確的判斷猜中所有這一切和其他許多情況,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種人的智力活動不是很簡單的。千百條引向各個方向的歧路也許會令他的判斷發生錯誤。即使大量的。錯綜復雜的。牽涉到很多方面的問題并沒有左右統帥,危險和責任也會使他猶豫不定。
于是就發生了如下的情況:大多數統帥寧愿在遠離目標的地方停下來,而不愿意離目標太近;而有些具有出色的勇敢和高度的進取精神的統帥常常又超過了目標,因此達不到目的。所以只有那些能用少量的手段創建大事業的人才能夠順利地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