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年表原文
:司馬遷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后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于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