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氣
先秦:佚名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nèi)榖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nèi),注目內(nèi)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譯文
黃帝說:營氣之理,以受納谷物最為可貴。水谷入于胃中,化生出的精微,就傳于肺臟,流溢于五臟,布散于六腑,其精純的營氣在經(jīng)隧中流行,常常營運而不休止,終而復始,這可說是和天地間的規(guī)律是一樣的。所以營氣從手太陰肺經(jīng)出發(fā),流注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上行注于足陽明胃經(jīng),下行至足背,流注于足大趾間,與足太陰脾經(jīng)相合。由足上行抵達脾經(jīng),從脾的支脈,上注于心中。由此沿手少陰心經(jīng),出于腋窩,往下沿臂內(nèi)側(cè)后緣,流注于手小指之端,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相合。由此上行過腋窩外方,出眼眶下的內(nèi)側(cè),流注到眼內(nèi)角,然后上至頭頂,再下至項后,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相合。再沿脊柱往下經(jīng)尻部,流注于足趾之端,又沿足心,流注于足少陰腎經(jīng)。從足心上行注入腎臟,從腎臟轉(zhuǎn)注心臟,向外散布于胸中。沿心包絡脈,出腋窩,下行前臂,出腕后兩筋之間,入于掌中,直出中指之端,還回流注于無名指之端,與手少陽三焦經(jīng)相合。由此上行注于兩乳之間的膻中,散注于上中下三焦,再從三焦流注于膽腑,出脅部,注于足少陽膽經(jīng),下行至于足背,又從足背流注到足大趾間,與足厥陰肝經(jīng)相合。然后循肝經(jīng)上行至肝臟,從肝臟上注于肺臟,再向上沿喉嚨后面,入鼻的內(nèi)竅,終于畜門(鼻孔)。它的支脈,從鼻的內(nèi)竅上行額部,沿頭頂中央,下行項中,沿脊柱,入至骶骨部,這是督脈循行的通道。由此再通過任脈,向前環(huán)繞陰器,向上經(jīng)過陰毛內(nèi)部,入于臍中,再向上沿腹內(nèi)進入缺盆,又向下流注于肺臟,再出手太陰肺經(jīng)開始循環(huán)周流。這就是營氣運行的路線,手足兩經(jīng)逆順而行的常規(guī)。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