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兵
先秦:吳起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
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倍。”
曰:“何謂也?”
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zhàn)。明知(陰陽)[險易],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锏有余,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zhàn)。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遠)[審能達]此,勝之主也。”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以治為勝。”
又問曰:“不在眾寡?”
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jié),左右應(yīng)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dāng),名曰父子之兵。”
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jié),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zhàn)則敗。”
吳子曰:“凡兵戰(zhàn)之場,立尸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zāi),生于狐疑。”
吳子曰:“夫人(當(dāng))[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戎為先。一人學(xué)戰(zhàn),教成十人;十人學(xué)戰(zhàn),教成百人;百人學(xué)戰(zhàn),教成千人;千人學(xué)戰(zhàn),教成萬人;萬人學(xué)戰(zhàn),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結(jié)而解之。每變皆習(xí),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吳子曰:“教戰(zhàn)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樣,智者為謀主。鄉(xiāng)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xí)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辯,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后舉旗。”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dāng)天灶,無當(dāng)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搖在上,從事于下。將戰(zhàn)之時,審候風(fēng)所從來,風(fēng)順致呼而從之,風(fēng)逆堅陳以待之。”
武侯問曰:“凡畜(卒)[車]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jié)其饑飽。冬則溫(燒)[廄],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xí)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后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不傷于饑,必傷于飽。日暮道遠,必數(shù)上下,寧勞于人,慎無勞馬,常令有余,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譯文
武侯問:“進兵的方法什么是首要的?”
吳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
武侯又問:“這話怎么講呢?”
吳起說:“[四輕]就是地形便于馳馬,馬便于駕車,車便于載人,人便于戰(zhàn)斗。了解地形的險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馳馬。飼養(yǎng)適時,馬就便于駕車。車軸經(jīng)常保持潤滑,車就便于載人。武器鋒利,皚甲堅固,人就便于戰(zhàn)斗。[二重]就是近戰(zhàn)有重貧,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賞罰必信。確能做到這些,就掌握了勝利的主要條件。
武侯問:“軍隊*什么打勝仗?”
吳起答:“治理好軍隊就能打勝仗。”
又問:“不在于兵力多少嗎?”
吳起答:“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無信用,鳴金不停止,擂鼓不前進,雖有百萬之眾,又有什么用處?所謂治理好,就是平時守禮法,戰(zhàn)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后退時速不可追,前進后退有節(jié)制,左右移動聽指揮,雖被隔斷仍能保持各自的陣形,雖被沖散仍能恢復(fù)行列。上下之間同安樂、共患難,這種軍隊,能團結(jié)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xù)作戰(zhàn)而不會疲憊,無論用它指向哪里,誰也不能阻擋。這叫父子兵。”
吳子說:“一般用兵作戰(zhàn)的原則,不要打亂前進和停止的節(jié)奏不要耽誤適時供給飲食;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這三項是為了使軍隊保持充分的體力,能勝任上級付予的使命。使軍隊能勝任其上級付予的使命,就是治軍的基礎(chǔ)。如果前進和停止沒有節(jié)奏;飲食不能適時供給,人馬疲憊不得休息,軍隊就不能勝任其上級所付予的使命,上級的命令就不能實施,駐守必然混亂,作戰(zhàn)必定失敗。”
吳子說:“凡兩軍交戰(zhàn)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采取行動。[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只能當(dāng)機立斷,奮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半產(chǎn)生于遲疑。”
吳子說:“士卒在戰(zhàn)斗中往往死于沒有技能,敗于不熟悉戰(zhàn)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訓(xùn)練。一人學(xué)會戰(zhàn)斗本領(lǐng)了,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xué)會,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xué)會,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xué)會,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xué)會,可以教會全軍。[在戰(zhàn)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降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后,分散變集結(jié),集始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lǐng)應(yīng)該他的事情。”
吳子說:“教戰(zhàn)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栽,身體高的用弓努,強壯的杜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dān)任飼養(yǎng),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xiāng)同里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lián)保。[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兩通鼓,練習(xí)列陣。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裝待發(fā)。打五通鼓,站隊整列。鼓聲齊鳴,然后舉旗[指揮軍隊行動]。”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答:“不要在‘天灶’扎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后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臨戰(zhàn)時,還要觀察風(fēng)向,順風(fēng)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fēng)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
武侯問:“馴養(yǎng)軍馬,有什么方法呢?”
吳起答:“軍馬,飼養(yǎng)處所要安適,水草要喂得適當(dāng),饑飽要有節(jié)制。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注意馬棚的涼爽。經(jīng)常剪刷鬃毛。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練習(xí)奔馳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后才能使用。挽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韁‘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凡馬匹不是傷于使用完了時,就是傷于使用開始時。不傷于過饑,就傷于過飽。當(dāng)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jīng)常保持馬有余力,以防敵之襲擊。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無敵。”

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zhàn)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吳起一生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nèi)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yè);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fā)動兵變攻殺吳起。后世把他和孫武并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