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吐
東漢:張仲景
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fā)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yī)吐之過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y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者,此為吐之內煩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譯文
太陽病,應當出現惡寒、發(fā)熱。如今病癥表現自汗而出,反不見惡寒、發(fā)熱,又見關脈細數的,這是醫(yī)生誤用吐法所造成的過失。假如在患病一二天時誤用吐法的,腹中雖然有饑餓的感覺,但口中并沒有食欲。患病三四天時誤用吐法的,討厭吃稀爛的米粥,反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下的食物,到晚上又吐了出來。這都是因為醫(yī)生誤用吐法所造成的,屬于治療上的小錯誤。
太陽病,用過吐法,如果僅僅是太陽病,就應當出現惡寒,現今反而不惡寒,又不愿意多穿衣服,這是因為誤用吐法以后,導致煩熱內生的緣故。
少陰病,證見飲食入口后就嘔吐,平時總感到心中蘊郁不舒而想要嘔吐,但又不能吐出,在開始得病的時候,還見到手足寒涼、脈弦遲等癥狀的,這是胸中有實邪的表現,不可以瀉下,而應當涌吐。如果膈上有寒飲而出現干嘔的,就不可以用吐法了,而應當溫化寒飲。
凡是四肢厥冷的,都不可以涌吐,對素來體虛的人也是這樣。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yī)圣,南陽五圣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y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y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y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chuàng)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yī)學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