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吐
東漢:張仲景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
譯文
就一般的治療原則而言,春季宜使用吐法。
凡是使用涌吐的湯藥,藥已愈病就應停止服藥,不必要服完一劑藥。
癥見胸中郁悶疼痛,想讓人按壓胸部,按后反而有痰涎唾出,腹瀉一日十余次,脈象反遲,寸口脈微滑,這是實邪壅塞胸中,可用涌吐法治療,吐后實邪得去,則腹瀉就會停止。
宿食停滯在上脘的,應當用涌吐法治療。
病人手足厥冷,脈象突然現結的,這是實邪壅塞在胸中。由于實邪結于胸中,所以胸脘滿悶、煩躁,想飲食卻又吃不進東西,應當用吐法治療。
參考資料:1、 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0/06/8726658_284285410.shtml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南陽五圣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