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
先秦:孔丘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 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譯文
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后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圣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 、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后,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參考資料:1、 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4/12/1208701_109548631.shtml

孔丘
孔丘即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八月廿七~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華夏族,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籍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要思想主張:“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禮”(以禮治理國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