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戰
明代:劉基
凡與敵戰,若我勢虛,當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則我可以全師保軍。法曰:「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三國,蜀將諸葛亮在陽平,魏延諸將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余守城。魏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與延軍錯道,徑前,當亮軍六十里,候還,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軍垂至,恐與己相逼,欲赴延軍,相去又遠,勢不能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命軍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開四門,掃地卻灑。懿嘗謂亮持重,而復見以弱勢,疑其有伏兵。于是,率眾退北山。明日食時,亮與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必謂吾示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還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為恨。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倘若我軍兵力虛弱,應當偽裝成實力強大的樣子,使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力量的虛實情況,敵人必定不敢輕易與我交戰。這樣,我就可以保全實力不受損失。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所以無法同我交戰,是由于我采取示形之法而改變其進攻方向的緣故。”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守在陽平關,派部將魏延等率主力東進,只留下萬余人守衛陽平城。魏國大將司馬懿率軍二十萬人前去抵御諸葛亮,與東進的魏延軍錯道而行,徑直進至距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其偵察人員回來向司馬懿報告說:諸葛亮所在陽平城中兵力不多,力量虛弱。而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軍即將來到,擔心他向自己逼近,打算開赴魏延處,卻因彼此相距太遠,事態緊迫已經來不及了。因此,蜀軍將士個個驚慌失色,不知應當采取什么辦法。然而,諸葛亮卻神態自若,鎮靜如常。他命令城中蜀軍都放倒旗幟,停息鼓聲,不準隨便走出營帳;又命令士兵大開四面城門,于門前灑水掃地。司馬懿一貫認為諸葛亮用兵謹慎持重,而現在卻又擺出虛弱的姿態,因此懷疑諸葛亮于城中埋設有伏兵,于是便率領大軍退往北山之下。到了第二天吃飯的時候,諸葛亮同他的參謀助手們拍手大笑說:“司馬懿一定認為我故意裝出怯弱的樣子,埋設著強大的伏兵,所以才沿著山麓退走了。”蜀軍偵察人員此時回來報告的情況,完全像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司馬懿后來知道了這個情況,深為悔恨。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