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
唐代:趙蕤
臣聞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qū)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漢高帝曰:“夫運籌策于幃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人物志》曰:“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xié)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眾能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yù)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議曰:《淮南子》云:“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guī),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功已就矣,而不知規(guī)矩準繩,而賞巧匠。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宮室也。”
孫卿曰:“夫人主欲得善射中微,則莫若使羿;欲得善御致遠,則莫若使王良;欲得調(diào)一天下,則莫若聰明君子矣。其用智甚簡,其為事不勞,而功名甚大。”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
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議曰:“《申子》云:“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當,百言百當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尸子》云:“人臣者,以進賢為功也;君者,以用賢為功也。”賈誼云:“臣聞圣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必盡其愚忠,惟陛下財幸。”由是言之,夫君不能司契委任而妒賢惡能,取敗之道也。)
湯武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議曰:孫卿云:“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人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是謂上溢下漏。”又曰:“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
昔者周厲王好利,近榮公,芮良夫諫曰:“王室其將卑乎?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利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其能久乎?”后厲王果敗。
魏文侯御廩災(zāi),素服避正殿,群臣皆哭。公子成父趨入賀曰:“臣聞天子藏于四海,諸侯藏于境內(nèi)。非其所藏,不有火災(zāi),必有人患。幸無人患,不亦善乎!”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不足?”周諺有言曰:“囊漏儲中。”由此言之,夫圣王以其地封,以其財賞,不與人爭利,乃能通于王道,是用非其有者也。)
故稱:設(shè)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yè)也。

趙蕤
趙蕤 (ruí),字太賓,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zhèn)趙家壩人),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杰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以“趙蕤術(shù)數(shù),李白文章”并稱。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