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吐第七
唐代:孫思邈
(例一首 方二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藥,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qiáng),而脈寸口浮,胸中硬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內(nèi)有久病胸上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脈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慍慍然欲吐,復(fù)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脈乍結(jié)者,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qiáng),寸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兩)
上二味治下篩,取一錢匕,香豉一合,熟湯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張文仲以白湯三合和服。)
水道散
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甘遂(半兩) 白芷(二兩) 大黃(四兩) 濃樸(八兩)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濃樸、枳實,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代醫(yī)藥學(xué)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jīng)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yī)書,研究古人醫(y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jì)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yè),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yī)療經(jīng)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