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下第八
唐代:孫思邈
方八首大承氣湯
治熱盛,腹中有燥屎, 語者方∶
大黃(四兩) 濃樸(八兩) 枳實(五枚) 芒硝(五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煎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抵當丸
下血方。
水蛭 虻蟲(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為末,蜜和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之。 時當下血,不下更服。
抵當湯
治同前。
水蛭 虻蟲(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 芒硝(半斤)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
生地黃湯
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芒硝(二合) 大棗(二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汁,分再服。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干屎, 語方。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各二兩) 大黃 甘草(各一兩) 人參 黃芩 芍藥(各三兩)生姜(五兩) 半夏(半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為效。(《集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 梔子仁 芍藥 知母(各四兩) 升麻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豉丸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 杏仁(六十枚) 黃芩 黃連 大黃 麻黃(各四兩) 芒硝 甘遂(各三兩) 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黃素方。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