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極第四
唐代:孫思邈
(論一首 方一首 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發墮,以夏丙丁日得之于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赤色,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干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故曰,心風虛實候也。
生地黃煎
治脈熱極則血色脫色白干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消熱止極強胃氣方。
生地黃汁 生麥門冬 赤蜜(各一升) 心(一作豉) 遠志(各二升) 人參 白術 茯苓 芍藥 干地黃(各三兩) 甘草(二兩) 石膏(六兩) 生葳蕤(四兩)
上十三味,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灸法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挾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 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