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虛實第五
唐代:孫思邈
(論一首 方三首 針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于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腑也。
防風丸
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方。
防風 桂心 通草 茯神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人參 白石英(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升麻湯
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方。
升麻 子芩 澤瀉 梔子仁 淡竹葉 芒硝(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麻黃調心泄熱湯
調心泄熱,治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方。
麻黃 生姜(各四兩) 細辛 子芩 茯苓 芍藥(各五兩) 白術(二兩) 桂心(一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針灸法
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