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石
宋代:蘇頌
姜石(圖缺),生土石間,齊州歷城來者良,所在亦有,今惟出齊州。其狀如姜,有五種,用色白者,以爛而不磣者好。采無時。崔氏療丁腫,單用白姜石末,和雞子清敷之,丁自出。乳癰涂之亦善。大凡石類,多主癰疽,北齊馬嗣明醫楊遵彥背瘡,取粗理黃石如鵝卵大,猛烈火燒令赤,內釅醋中,因有屑落醋里,頻燒淬石,至盡,取屑曝干,搗篩和醋涂之,立愈。劉禹錫謂之煉石法∶用之敷瘡腫無不愈者。世人又傳麥飯石,亦治發背瘡。麥飯石者,粗黃白,類麥飯,曾作磨 者尤佳。中岳山人呂子華方云∶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之,良久,又燒如此十遍,鹿角一具,連腦骨者,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出即止,白蘞末與石末等分,鹿角倍之,三物同搗篩,令精細,取三年米醋,于鐺中煎如魚眼沸即下,前藥調和,令如寒食餳,以篦敷于腫上,惟留腫頭如指面,勿令有藥,使熱氣得泄,如未有腫膿,即當內消,若已作頭,即撮令小。其病久,得此膏,直至肌肉爛落出筋骨者,即于細布上涂之,貼于瘡上,干即易之。但中隔不穴者,即無不瘥。其瘡腫時,切禁手觸,其效極神異。此方孫思邈《千金月令》已有之,與此大同小異,但此本論說稍備耳。又水中圓石,治背上忽腫,漸如 子,不識名者,以水中圓石一、兩碗,燒令極熱,瀉入清水中,沸定后,洗腫處立瘥。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