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銅
宋代:蘇頌
自然銅(圖缺),生邕州山巖中出銅處,今信州、火山軍皆有之,于銅坑中及石間采之。方圓不定,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號自然銅。今信州出一種如亂銅絲狀,云在銅礦中,山氣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銀如老翁須之類,入藥最好。火山軍者,顆塊如銅,而堅重如石,醫家謂之 石,用之力薄。采無時,今南方醫者說∶自然銅有兩、三體∶一體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綴,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爛如黃金、 石,最上;一體成塊,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體如姜、鐵矢之類。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銅坑中,擊之易碎,有黃赤,有青黑者,煉之乃成銅也。據如此說,雖分析頗精,而未見似亂絲者耳。又云∶今市人多以 石為自然銅,燒之皆成青焰,如硫黃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種∶一種有殼如禹余糧,擊破其中光明如鑒,色黃類 石也;一種青黃而有墻壁,或紋如束針;一種碎理如團砂者,皆光明如銅,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燒之皆成煙焰,頃刻都盡。今藥家多誤以此為自然銅,市中所貨往往是此。自然銅用多須 ,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