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宋代:蘇頌
菖蒲(圖缺),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曝干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古方亦有單服者。采得緊小,似魚鱗者。治擇一斤許,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又刮去皮,切,曝干,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丸梧子大, 葛袋盛,置當風處,令干。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二十丸,久久得效,如《本經》所說。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 痛者,取一、二寸棰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黔、蜀蠻人,亦常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亦效。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甚多,葉亦相似,但中心無脊。采之干后輕虛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藥用,但可搗末,油調涂疥瘙。今藥肆所貨,多以兩種相雜,尤難辨也。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