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
宋代:蘇頌
地黃(圖缺),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今處處有之,以同州為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葉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爛,曝干,謂之熟地黃。陰干者,是生地黃。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席圓編如車輪,徑丈余,以壤土實葦席中為壇,壇上又以葦席實土為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也。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至春秋分時,自上層取之,根皆長大而不斷折,不被 傷故也。得根曝干之。熟干地黃最上。出同州,光潤而甘美。南方不復識。但以生地黃草煙熏使干黑,洗之煤盡,仍白也。今干之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凈洗,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曝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瓷器內收之,以其脂柔喜暴潤也。又醫家欲辨精粗,初采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黃,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黃,為次;其沉者名地黃,最佳也。神仙方服食地黃,采取根,凈洗,搗絞取汁,煎令小稠,內白蜜更煎,令可丸。晨朝酒送三十丸如梧子,日三。亦入青州棗肉同丸。又煎膏入干根末丸服。又四月采其實,陰干,篩末,水服錢匕,其效皆等。其花名地髓花。延年方有單服二法。又治傷折金瘡為最要之藥。《肘后方》∶療 折四肢骨破碎及筋傷蹉跌,爛搗生地黃熬之,裹所傷處,以竹簡編夾之,遍急縛勿令轉動,一日一夕,可以十易,則瘥。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 ,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宮,后不復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后,當剖去病本,果得蟲,置于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 ,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記其事云∶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氣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來,如蝦蟆狀,無目、足等,微似有口,蓋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
食冷淘不用著鹽。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