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
宋代:蘇頌
人參(圖缺),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然俱不及上黨者佳。其根形狀如防風而潤實。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陰,近 (音賈)
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后生兩椏五葉,末有花莖;至十年后,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桿。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后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
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去土,曝干,無令見風。泰山出者,葉稈青,根白,殊別。江淮出一種土人參,葉如匙而小,與結梗相似,苗長一、二尺,葉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春秋采根,不入藥,本處人或用之。
相傳欲試上黨人參者,當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一不與,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者,其人參乃真也。李絳《兵部手集方》∶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日再。兼以人參汁煮粥與啖。李直方司勛徐郎中于漢南,患反胃兩月余,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瘥后十余日發,入京,絳每與名醫持論此藥,難可為儔也。又雜他藥,而其效最著者,張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之。人參、術、干姜、甘草各三兩,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如臍上筑者,為腎氣動,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復其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者,加術至四兩半;腹痛者,加人參至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至四兩半;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藥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此方晉宋以后至唐,名醫治心腹病者,無不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加減,皆奇效。胡洽治霍亂,謂之溫中湯。陶隱居百一方云∶霍亂余藥乃可難求,而治中丸、四順、濃樸諸湯,不可暫闕,常須預合,每至秋月,常 。自隋唐·石泉公王方慶云∶治中丸以下四方,不惟霍亂可醫,至于諸病皆療,并須預排比也。其三方者∶治中湯、四順湯、濃樸湯也。四順湯用人參、附子炮、干姜、甘草各二兩,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半,分四服。若下不止,加龍骨二兩;若痛,加當歸二兩。濃樸湯見濃樸條。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