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宋代:蘇頌
甘草(圖缺),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今陜西及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間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去蘆頭及赤皮,今云陰干用。
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謹按《爾雅》云∶ ,大苦。釋曰∶ ,一名大苦。敦璞云∶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或云 似地黃。《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 與苓通用。首陽之山在河東蒲 縣,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而先儒所說苗葉,與今全別,豈種類有不同者乎?張仲景《傷寒論》有一物甘草湯、甘草附子、甘草干姜、甘草瀉心等湯。諸方用之最多,又能解百毒,為眾藥之要。孫思邈論云∶有人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稱大豆解百藥毒,嘗試之不效,乃加甘草為甘豆湯,其驗更速。又《備急方》云∶席辯刺史嘗言嶺南俚人,解毒藥,并是嘗用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辯久住彼,與之親狎,乃得其實。凡欲食,先取甘草一寸,炙熟,嚼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乃用都 藤、黃藤二物,酒煎令溫,常服毒,隨大小溲 出。都 藤者,出嶺南,高三尺余,甚細長,所謂三百兩銀藥也。又常帶甘草十數寸,隨身以備緩急。若經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也。崔元亮《海上方》,治發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極奇秘。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別篩末,大麥面九兩,于一大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上好酥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溲如餅劑,方圓大于瘡一分,熱敷腫上,以油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膿水自出,未成腫便內消。當患腫著藥時,常須吃黃 粥甚妙。又一法∶甘草一大兩微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置露中經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吹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可服,甚效。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