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
宋代:蘇頌
蒺藜子(圖缺),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實,曝干。又冬采。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
此《詩》所謂墻有茨者。郭璞注《爾雅》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采。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 子酷相類,但馬 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辨之。今人多用。然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云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陰汗及婦人發乳、帶下。葛洪治卒中五尸,搗蒺藜子,蜜丸,服如胡豆二枚,日三,愈。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