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宋代:蘇頌
莎草(圖缺)根,又名香附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或云交州者勝,大如棗。近道者如杏仁許。苗、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幣多毛。今近道生者,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二月、八月采。謹按《天寶單方圖》,載水香棱,功狀與此頗相類,但味差不同。其方云∶水香棱,味辛,微寒,無毒,性澀。元生博平郡池澤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結,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名水莎。隴西謂之地 根,蜀郡名續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饒,名三棱草。用莖作鞋履,所在皆有。單服療肺風,又云其藥療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等。并春收苗及花,陰干,入冬采根,切,貯于風涼處。有患前病者,取苗二十余斤,銼,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于浴斛中浸身,令汗出五六度。浸兼浴,其肺中風,皮膚癢即止。每載四時常用,則癮疹風永瘥。其心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取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絹袋盛,貯于三大斗無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后即七日,近暖處乃佳。每空腹服一盞,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氣相續,以知為度。若不飲酒,即取根十兩,加桂心五兩,蕪荑三兩,和搗為散,以蜜和為丸,搗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姜、蜜湯飲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三十丸,以瘥為度。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