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白皮
宋代:蘇頌
桑根白皮(圖缺),《本經》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采無時。不可用出土上者,用東行根益佳,或云木白皮亦可用。初采得,以銅刀剝去上粗皮,其取里白,切,焙干。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藥力都在其上。惡鐵及鉛,不可近之。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后采之,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桑耳,一名桑黃,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帶下。其實,椹。有白、黑二種,曝干,皆主變白發,皮上白蘚。花,亦名桑花,狀似地錢,刀削取,炒干,以止衄、吐血等。其柴燒灰淋汁,醫家亦多用之。桑上蠹蟲,主暴心痛,金瘡肉生不足。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傅之便愈,又以涂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良。冬月用根皮皆驗。白皮作線,以縫金創腸出者,更以熱雞血涂之。
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桑條作煎,見近效方。云桑煎療水氣、肺氣、香港腳、癰腫兼風氣。桑條二兩,用大稈六兩,一物細切如豆,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大合,如欲得多造,準此增加。先熬令香,然后煎。每服,肚空時吃,或茶湯,或羹粥,每服半大升。亦無禁忌也。本方云桑枝,平,不冷不熱,可以常服。療遍體風癢干燥,香港腳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干。《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樸子》。本方桑枝一小升,細切,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一日服盡,無問食前后,此服只依前方也。桑葉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時采葉。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即采取與前葉同陰干,搗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飲。又采椹曝干,和蜜食之,并令人聰明,安魂鎮神。又炙葉令微干,和桑衣煎服,治痢,亦主金創及諸損傷。止血方書∶稱桑之功最神,在人資用尤多。《爾雅》云∶桑辨有葚(與椹同)、梔。郭璞云∶辨半也,一半有葚,半無,名曰梔。又云∶女桑、 桑,俗間呼桑木之小而條長者為女桑。又山桑,木堪弓弩。 桑絲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鮮及焉。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