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
宋代:蘇頌
龍骨(圖缺)并齒、角,出晉地川谷及泰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今河東州郡多有之。或云是龍蛻,實非死骨,得脊腦,作白地錦文,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采無時。
李肇國《史補》云∶春水時至,魚登龍門,蛻其骨甚多,人采以為藥,而有五色者。《本經》云出晉地,龍門又是晉地,豈今所謂龍骨者,乃此魚之骨乎?或云骨有雄、雌,細紋而廣者,是雌;粗紋而狹者,是雄。凡入藥,五色具者,尤佳,黃白色者次,黑色者下,皆不得經落不凈處,則不堪用。骨齒醫家常用,角亦稀使。惟深師五邪丸用龍角,又云無角用齒。
《千金方》治心,有兼用龍齒、龍齒角者。韋丹療心熱風癇,取爛龍角濃研取汁,食上服二大合,日再。然則龍角有爛者,此物大抵世所稀有。孫光憲《北夢瑣言》云∶石晉時鎮州接邢臺界,嘗斗殺一龍,鄉豪有曹寬者見之,取其雙角,角前有一物如藍色,紋文如亂錦,人莫之識。曹寬未經年,為寇所殺,鎮帥俄亦被誅。又云∶海上人言龍每生二卵,一為吉吊,吉吊多與鹿游,或于水邊遺瀝,值流槎,則粘著木枝,如蒲槌狀,其色微青黃,復似灰色,號紫梢花,坐湯多用之。《延齡至寶方》治聾,無問年月者,取吉吊脂,每日點半杏仁許,入耳中便瘥。云此物福建州甚不為難得,其脂須琉璃瓶子盛,更以樟木合重貯之,不爾則透氣,失之矣。又《篋中方》女經積年不通,必治之。用龍胎、瓦松、景天三物各少許,都以水兩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少頃,腹中轉動,便下龍胎。古今方不見用者,人亦鮮識。本方注云∶此物出蜀中山澗大水中,大類干魚鱗,投藥煎時甚腥臊,方家稀所聞見,雖并非要藥,然昔人曾用,世當有識者,因附于此,以示廣記耳。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