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
宋代:蘇頌
牛黃(圖缺),出晉地平澤,今出登、萊州,它處或有,不甚佳。凡牛有黃者,毛皮光澤,眼如血色,時復鳴吼,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墮落水中,既得之,陰干百日。一子如雞子黃大,其重疊可揭折,輕虛而氛香者佳。然此物多偽,今人試之,皆揩摩手甲上,以透甲黃者為真。又云此有四種∶喝迫而得者,名生黃;其殺死而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心中剝得者,名心黃,初在心如漿汁,取得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或皂莢子是也;肝膽中得之者,名肝黃。大抵皆不及喝迫得者最勝。凡牛之入藥者,水牛、 牛、黃牛取乳及造酥、酪、醍醐等,然性亦不同,水牛乳涼, 牛乳溫,其肉皆寒也。其自死者,皆不可食。其酥以合諸膏,摩風腫、 跌、血瘀,則牛酥為強,醍醐尤佳。又有底野迦,是西戎人用諸膽和合作之,狀似久壞丸藥,赤黑色,今南海或有之。又中品有牛角 ,用水牛、黃牛久在糞土中爛白者,主赤白下,燒灰,末服之。沙牛角 ,主下閉血瘀,女子帶下,并燒灰酒服。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腫塞欲死者,取沙牛角燒,刮取灰,細篩,和酒服棗許大,水調亦得。又小兒飲乳不快,覺似喉痹者,亦取此灰涂乳上,咽下即瘥。黃牛膽以丸藥,今方臘日取其汁,和天南星末,卻內皮中,置當風處,逾月,取以合涼風丸,殊有奇效。黃犍牛、烏牯牛溺,并主水腫,利小便。楊炎《南行方》∶療香港腳小腹脹,小便澀,取烏特牛溺一升,一日分服,腹消乃止。下水腫,取黃犍牛溺,一飲三升,不覺,更加服,老小減半亦可。牛屎燒灰,傅灸瘡不瘥者。口中涎,主反胃。老牛涎沫,主噎。口中 (日知切)
草絞汁,主噦。自余齒、髓、心、肝、腎,食之皆有益,方書鮮用。又馬乳、驢乳、羊乳,大抵功用相近。而驢、馬乳冷利,羊乳溫補,馬乳作酪彌佳耳。又下條敗鼓皮,主蠱毒,古方亦單用,燒灰服之,并牛之類,用之者稀,故但附于其末。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