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
宋代:蘇頌
犀角(圖缺),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牛,豬首,大腹,痹腳;腳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頂一角,或云兩角,或云三角。謹按郭璞《爾雅》注云∶犀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音墮),亦有一角者。《嶺表錄異》曰∶犀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而今人多傳一角之說。此數種俱有粟紋,以紋之粗細為貴賤。角之貴者,有通天花紋,犀有此角,必自惡其影,常飲濁水,不欲照見也。其紋理絕好者,則有百物之形。或云犀之通天者,是其病,理不可知也。紋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已下通;正插者,一半已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足為奇異。故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言難識別也。犀中最大者曰墮羅犀,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額角。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帶胯;斑散而色淺者,但可作器皿耳。或曰兕是犀之雌者,未知的否?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方書多言生犀,相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或謂不然。蓋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有得其蛻角者為退犀,亦猶用鹿角法耳。唐相段文昌門下,醫人吳士皋,因職于南海,見舶主言∶海人取犀牛之法,先于山路多植木如豬羊棧。其犀以前腳直,常依木而息,多年植木爛,犀忽倚之,即木折犀倒,久不能起,因格殺而取其角。又云犀每自退角,必焙土埋之。海人知處,即潛作木寓角而易之,再三不離其處;時復有得者∶若直取之,則犀去,于別山退藏,不可尋也。未知今之取犀角,果如此否?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