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敬齋方伯耳鳴
清代:程文囿
經言腎氣通于耳,故人至中年以后,腎氣漸衰,每多耳鳴之患。喻氏論之甚晰。然不獨肝腎之陰氣上逆,必兼挾有內風乘虛上升。夫風善入孔竅,試觀簾櫳稍疏,風即透入。人之清竅,本屬空虛,是以外感風邪,其息即鳴。韓昌黎云∶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凡物之鳴,由于不得其平。人身之陰失其平,陽失其秘,化風盤旋,上干清竅,之聲,晝夜不息,其義亦然。議與潛陽熄風,靜以制動之治。
安波按∶耳為腎之主竅,心膽寄附,是以體虛失聰,心腎同責。案內簾櫳稍疏,風即透入之句,真是精議卓識。
程文囿
程杏軒出生世醫之家,少業儒,博學工詩,20歲開始研究醫學。24歲在巖寺行醫,診第一例病人為產后感邪,高熱不退的危重病人,杏軒辯證施治,不囿于“產后宜溫”之說,重用白虎湯合玉竹散清下,終使病愈。因此病名漸噪,到嘉道年間,學驗頗豐,而乃以內婦兒科見長,加之為人和藹,醫德高尚,求診接踵,醫名顯卓,時人謂:“有杏軒則活,五杏軒則死。”杏軒認為醫術蔑古則失之縱,泥古則失之拘,應以古人為師。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