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篪翁息賁喘嗽
清代:程文囿
情志抑郁,原屬肝病,辛散酸收甘緩,俱厥陰正治之方。屢投未應,竊思肝木不平,金失其剛,肺臟不能無患。肺欲收,觀其胸痞,喘咳不得臥,豈非肺張不收。臥則葉粘背俞,阻塞氣道之故乎。經言諸氣 郁,皆屬于肺。喻氏發明秋傷于燥,冬生咳嗽之義,是知郁病可不專責于肝,而燥證則全關于肺也。蓋肺主氣,居相傅之官,茍治節有權,則清肅下行,克稱其職。病緣木郁生火,兼挾燥邪,金受火刑,令失清肅。肺燥葉張,阻塞氣機,而為患矣。
倘果專屬肝病,而不涉肺,何至喘咳不能著枕耶?且肝病治肺,輔金制木,道猶不悖。設令肺病不救,則煩冤逆滿,內閉外脫,更何如耶。擬《千金》葦莖湯大意。
安波按∶然氣閉欲死時,先總以開豁為主,或降氣,或豁痰,善后之法,不出《己任編》等方意義也。
又按∶木叩金鳴,以《千金》葦莖湯治,大有深意。
程文囿
程杏軒出生世醫之家,少業儒,博學工詩,20歲開始研究醫學。24歲在巖寺行醫,診第一例病人為產后感邪,高熱不退的危重病人,杏軒辯證施治,不囿于“產后宜溫”之說,重用白虎湯合玉竹散清下,終使病愈。因此病名漸噪,到嘉道年間,學驗頗豐,而乃以內婦兒科見長,加之為人和藹,醫德高尚,求診接踵,醫名顯卓,時人謂:“有杏軒則活,五杏軒則死。”杏軒認為醫術蔑古則失之縱,泥古則失之拘,應以古人為師。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