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清代:易公
清末之末,廣州醫林中,以專研經方著名者有四人焉,當時稱為"四人金剛",乃陳英畦、黎庇留、譚彤暉、易巨蓀是也。英公著述有《讀過傷寒論》、《讀過金匱論》《麻痘蠡言》三書行世。庇公著有《傷寒崇正編》。譚公為南??h舉人,號星緣,亦作星源,有無著述未詳。
醫林易公之著述余僅見此醫案一怢耳。易公,名慶棠,號巨蓀,亦作巨川,鶴山縣人,寓西關小半甫,榜其門曰"集易草蘆"。民國二年去世。其運用經方比之英庇兩公更為靈活。書未付梓,首見友人存手稿一冊。因借鈔一本,以資玩索。本省醫籍中以醫案為最少見,得此一冊,為本省醫林著述中生色不少。后學肆江蘇任之識。
易公
易巨蓀(1913出生)原名慶堂,號巨蓀,亦作巨川,廣東鶴山縣人。出身醫藥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愛讀神農、黃帝、扁鵲、仲景等醫學名著,對金元四大醫家有所研究。注重臨床實踐,吸收融匯前人經驗,醫技日臻成熟。清末在廣州西關小半甫開業行醫,醫寓名“集易草廬”。當時在廣州醫林中,與以專研經方著名者陳英眭、黎庇留、譚肜暉一起被稱為"四大金剛",是嶺南中醫傷寒四大家之一。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疫核(鼠疫)流行,不少醫生用敗不毒散等醫治無效,他以升麻鱉甲散為藥救活了很多人。后來,廣州清平局紳宋秋生創辦十全堂醫局,聘請他為主席,主持醫務。著有《集思醫編》、《集思醫案》,前書現已不復存在,后書成于光緒二十年冬,付梓刊,并有手抄本傳世。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