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例
清代:易公
一予自弱冠受先大父庭訓,即嗜讀神農、黃帝、扁鵲、仲景諸圣之書。然《傷寒》、《金匱》有體有用,尤極心摹力追,每于無字無方處著眼。爰將平日所治各證,自癸未至甲午,擇其與經旨相發明者,輯為一卷,名曰:《集思醫案》。其有不能發明經旨,雖能出奇制勝亦弗錄。
一宋元以后,劉、李、朱、張四大家,雖各有所偏,然擇其所長,亦可治病。予因經方駭入耳目,每借時方以取效。然切脈辨證法必衷諸仲圣,所謂以古文手筆為時文體裁,故集中亦錄時方一二。
一坊間所刊各醫案非失之膚淺,即失之附會,誠不足昭示學者取信后人,茲集中病證治法,運以精思,按合經義,惟成切實不尚浮華。
一時疫治法,前人用人參敗毒散、達原飲、防風通圣散等方,粵人患疫核,醫者照法治之不效。予于時疫一證,將仲圣欲言未言之旨,盡為補出,再以孫真人毒核為證,誠大快事!一予前著有《集思醫編》,分類治病,時方在前,經方在后,為中人以下立法。其有言之未盡者,復以此集暢昭之,以為二三同學取法,非所望于傳世也。
光緒甲午歲冬至后五日
集思草蘆主人鶴山易慶棠巨蓀謹識
易公
易巨蓀(1913出生)原名慶堂,號巨蓀,亦作巨川,廣東鶴山縣人。出身醫藥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愛讀神農、黃帝、扁鵲、仲景等醫學名著,對金元四大醫家有所研究。注重臨床實踐,吸收融匯前人經驗,醫技日臻成熟。清末在廣州西關小半甫開業行醫,醫寓名“集易草廬”。當時在廣州醫林中,與以專研經方著名者陳英眭、黎庇留、譚肜暉一起被稱為"四大金剛",是嶺南中醫傷寒四大家之一。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疫核(鼠疫)流行,不少醫生用敗不毒散等醫治無效,他以升麻鱉甲散為藥救活了很多人。后來,廣州清平局紳宋秋生創辦十全堂醫局,聘請他為主席,主持醫務。著有《集思醫編》、《集思醫案》,前書現已不復存在,后書成于光緒二十年冬,付梓刊,并有手抄本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