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門
清代:王旭高
□
某 風邪入絡。
小續(xù)命湯。
此癥病后一日數(shù)次不能言語。只要自己捏肩背,即可漸漸而言也。
□
某 久虛不能統(tǒng)血,并不能轉運其氣,是以便血時作,而又腹微滿也。吐出之痰結硬,此為老痰,乃濕熱所結,法當兼理。
四物湯去川芎,加黨參、冬術、懷山藥、陳皮、龜板、蛤殼、荸薺、海蜇。
淵按∶不統(tǒng)血,不轉運其氣,腹微滿,皆脾虛也。
□
某 久病之軀,去冬常患火升。交春木旺,肝膽升,陽無制,倏忽寒熱,頭面紅腫,延及四肢, 熱癢痛,殆即所謂游火、游風之類歟!匝月以來,腫勢大減。四五日前偶然裸體傷風,遂增咳嗽,音啞痰多,口干舌白,續(xù)發(fā)寒熱,胃氣從此不醒,元氣愈覺難支。風火交煽,痰濁復甚;陰津消涸,陽不潛藏。清火養(yǎng)陰,計非不善,抑恐滋則礙脾;化痰扶正,勢所必需,又恐燥則傷液。法取輕靈,立方但求無過。
北沙參 知母 鮮生地 蛤殼 蟬衣 海浮石 豆卷 青果 海蟄 地栗 百合
另珠粉,朝晨用燕窩湯下三分。
上方《金匱》百合知母地黃湯合《本事》神效雪羹,取其清火化痰,不傷脾胃;生津養(yǎng)液,不礙痰濕。
酌古參今,歸于平正。
□
袁 瘍膿之后,氣血必虛。奔走烈日之中,汗出招風,風與熱毒舍于皮膚脈絡之間。至秋涼氣外束,熱郁于皮中,遂覺遍體瘙癢,幾及兩月。近來面色帶黑而浮,少腹略滿。據(jù)云奇癢之時,唇舌俱麻,是外風引動內風也。經(jīng)云∶面腫曰風。夫風行必燥,木勝克土,此癥現(xiàn)為風癩,久防腹?jié)M,理勢所必然也。
羚羊角 秦艽 地骨皮 陳皮 通草 北沙參 丹皮 苡仁 黃 防風
又洗方∶
紫背浮萍 杜牛膝 側柏葉 巴豆殼
煎湯洗。
淵按∶面黑腹?jié)M,乃脾腎兩虛見癥。
又 古有風癩一癥,周身瘙癢。擬用《千金》法。
生石膏 防風 麻黃 茯苓 生甘草 白術 鮮生地 百部
□
沈 腎為欠,胃虛亦欠。欠之一癥,屬腎胃二經(jīng)。大抵陽氣欲升,陰氣欲降。腎虛則陽欲升而遲,胃虛則陰欲降而緩。故《內經(jīng)》曰∶陰陽相引,故數(shù)欠。此兼胸背多汗,足跟時脹。氣血兩虧,法當兼顧。
西黨參 歸身 黃 冬術 茯神 大熟地 枸杞子 麥冬 川石斛 蛤殼
□
胡 脈軟無力屬氣虛,便溏食少屬脾虛,干咳無痰屬肺虛,時覺口苦屬心熱移脾也。宜十補一清。
四君子湯加川連、防風、懷山藥、陳皮,澤瀉、六神曲、砂仁。
□
潘 年近六旬,天癸久去而反頻來,是謂脫營。脫營者,元氣極虛不能固攝,血從外脫也。又名下竭,故腰痛如折。下竭者必上厥,故面赤、火升、發(fā)熱也。血屬陰,陰虛則陽亢,故脈弦硬無情。其脈愈數(shù),其陰愈虛。夏令一交,陽亢無制,恐致水涸龍飛,難為力矣。
阿膠(赤石脂拌炒) 牡蠣 海參 線魚膠(米粉炒) 元精石 沙苑子 貢菜(洗淡) 豬腰子(酒洗) 茯神 龜板膠(余糧石拌炒) 生洋參(元米炒)
朝服震靈丹二錢,暮服威喜丸二錢。
淵按∶吳鞠通法也。妙以咸降有情之物補下焦精血。
□
舒 乳房屬胃,乳汁血之所化。無孩子而乳房膨脹,亦下乳汁,非血之有余,乃不循其道為月水,反隨肝氣上入乳房,變?yōu)槿橹羌毠室?。夫血,猶水也;氣,猶風也。血隨氣行,如水得風而作波瀾也。然則順其氣而使下行,如風回波轉,不必參堵截之法,澀其源而止其流。噫!可與知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元精石 赤石脂 紫石英 牡蠣 烏藥 寒水石 郁李仁 大生地 白芍 茯神 歸身 焦麥芽
□
某 茹素精枯液涸,更兼便血傷陰。去冬骨骱疼酸,今又心懸如墜,時或口不能言,心中恐怖,必大聲驚叫而后醒。此風陽內擾,震動君主,火溢沖激也。病出于肝,關于心,乘于脾,故又腹脹也。擬養(yǎng)陰柔肝而熄風陽,佐安神和中。久病宜緩調,又宜常服膏滋方。
大生地(八兩) 茯神(三兩) 陳皮(一兩五錢) 炙甘草(一兩) 歸身(二兩,炒) 天冬(二兩,去心) 柏子仁(三兩,炒研) 沙苑子(三兩) 龍齒(三兩, )棗仁(三兩,炒研) 洋參(三兩) 枸杞子(三兩) 石決明(六兩, ) 焦六曲(三兩)紅棗(四兩) 桂圓肉(四兩) 五味子(一兩五錢,炒,研) 牡蠣(三兩, )
上藥煎濃汁,用川貝末二兩,蓮心粉二兩,白密四兩,收膏。朝暮開水沖服一羹杓。
淵按∶精血兩枯,肝燥火動,故見證如是。
□
某 《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內經(jīng)》曰∶兩精相搏為之神,兩神相搏合而成形是為精。是知男女媾精,必神氣交而后生育也。若精神不足之體,或臨事而興已闌,或對壘而戈忽倒。雖有藍田實難種玉。滋陰補陽各造其偏,揠苗助長日就枯耗。然則如何而后可?曰天地無心而成化,得春氣者多生,得冬氣者多寂。欲補其精,先養(yǎng)其神。欲養(yǎng)其神,先補其氣。而必兼壯其膽,膽為甲木春生之氣也。神為陽光,氣為陽氣。陰津者,猶甘露也。陽和氣至,甘露滋之,草木欣欣向榮,生意源源不息。人身一小天地也,豈猶子嗣為然哉?若徒切切于子嗣,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藥之不靈?
西黨參 冬術 茯神 炙甘草 桔梗 酸棗仁 黃 遠志 苦參 牡蠣 懷山藥
豬膽汁為丸,每日開水送下三錢。
淵按,抵得一篇求子論。惟膽汁恐苦寒傷胃太甚。
王旭高
王泰林(1798~1862)清代醫(yī)學家。字旭高,行五故小名五官,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少業(yè)儒,后改習醫(yī)。從舅高錦庭學醫(yī),精研醫(yī)經(jīng)奧旨,旁及瘍科諸書,盡得其傳。初業(yè)外科,后專力于內科,審證用藥甚精。以貧病者多實證與重病,故應診時常先貧后富。撰有《西溪書屋夜話錄》《王旭高臨證醫(yī)案》四卷、《環(huán)溪草堂醫(yī)案》三卷(收入柳寶詒所編《柳選四家醫(yī)案》)。嘗謂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故有治肝三十法之論,以肝氣、肝風、肝火三者條分縷析,詳其治法。又其論治脾胃諸法,亦頗周詳。其時溫病學說盛行,乃博覽諸家論著,歸納溫病治法。所著《醫(yī)學芻言》(原名《醫(yī)門要訣》)詳載風溫、濕溫、溫熱諸證辨證、選藥法,兼及內、婦科雜癥。著述甚豐,后世將其《退思集類方歌注》(與《傷寒一百十三方歌訣》多有相同處)、《醫(yī)方證治匯編歌括》(或疑即其家譜所記《醫(yī)方歌訣串解》 《選方約注》)、《醫(yī)方歌括》、《醫(yī)方歌訣》、《薛氏濕熱論歌訣》,連同《西溪書屋夜話錄》,合刊為《王旭高醫(yī)書六種》。又有《退思集首集》(《運氣證治歌訣》)、《外科證治秘要》、《溫疫論歌訣》、《溫疫明辨歌訣》、《十藥神書歌訣》等多種。門生甚眾,弟子方仁淵輯有《王旭高臨證醫(yī)案》。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