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論
清代:莫枚士
湯液,亦飲也。《素》經脈別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朝百脈,行精于皮毛,毛脈合精;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其言飲入胃后,上下先后分布之序,即藥入胃后,與病相當之理。以其先布于上,故遇輕清之藥則先發,而與上病相當。但先發者先罷,至水精四布,而后輕清者已無力矣。其不能治下,而亦不足礙下者勢也。重濁之藥,其發既遲,當其輸脾歸肺之時,尚未盡發,必至水精四布,而后藥力始畢達,而與下病相當,此輕清治上、重濁治下所由分也。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皆取藥發遲速、部位高下為義。其入臟者,亦止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如酸先入肝云云,不必不入他臟也。后人不知古人制方之意,遂謂某藥入某經,某藥兼入某經。則試問胃氣被藥氣使乎?抑藥氣被胃氣使乎?夫固不辨而明也。乃或誤宗其說,如桂枝湯方,見其主治太陽病多,因以桂枝為足太陽經藥,殊不思太陰病亦用桂枝,而真武、理中、四逆,皆有加桂之例,吁!可怪也。總之,湯液治病,分氣味不分經絡,與針法大異。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