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氣湯類諸方總論
清代:莫枚士
胃實則不調,承氣意在調胃,故或以“調胃”二字冠之。大黃下一切積,芒硝軟一切堅,考之本草,皆屬蕩滌腸胃之品,故仲景合二味以治胃實,而一切病胃實者準此,其用甘草,不過和硝、黃之味而已,不必泥和中益氣,謂為∶“調胃”二字命名之所在也,此本籠統之方,用之者隨癥加減,往往師其意而易其名。故見腹滿,則加樸、枳,去甘草,為大承氣;見腹滿不結者,則加樸、枳,去甘草,為小承氣;有瘀血則加桃、桂,為桃核承氣;見水結,則加甘遂,去草,為大陷胸;見吐食,則去硝,為大黃甘草湯。一方生五方,有條不紊。
若夫從大承氣來者,則去硝為濃樸三物湯;三物合桂枝、去芍藥,則為濃樸七物湯,皆主濃樸也。
其從小承氣來者,則差其分,為濃樸大黃湯;差其分而加芍藥、二仁,為麻仁丸。皆主大黃也。
其從桃核承氣來者,則大黃 蟲丸、桂枝茯苓丸、抵當湯及丸,皆主桃核也。
其從大陷胸來者,則大陷胸丸、十棗湯、甘遂半夏湯,皆主甘遂也。而己椒藶黃丸,又從大陷胸丸來,以同用葶藶也。
其大黃硝石湯、備急丸、大黃附子湯,即承氣之隨癥加減法也。而小陷胸湯、白散,則又因所治之部位略高,而師承氣之意以變焉者也。小陷胸主心下結痛,與心下痞相近,故又生出瀉心一派來。小陷胸主胸有黃涎,與胸痹之頑唾相近,故又生出栝蔞薤白一派來,要之,白散之下以巴豆,小陷胸之下以栝蔞。其栝蔞薤白湯、栝蔞薤白加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三方,皆從小陷胸來。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