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用百合解
清代:莫枚士
仲景以百合治百合病專方也,諸家注從未有能道其故者。案《本草經》百合除邪氣,利大小便。百合病癥狀雖變幻不一,要之,小便赤黃一癥則有定。仲景于至無定中求其有定者,以立延醫之準,此百合病所以必用百合也。百合病重在小便,故于頭痛、頭淅淅、頭眩諸足以卜愈期者,皆于小便時診之。凡辨疑難癥,皆當準此。夫古人至奇之法,實有至常之理。淺人泥于百合補肺之說,因以肺朝百脈為之解,淺也。又百合病者,由于余邪逗留,血氣不潤所致。如意欲食而或美及欲臥欲行云云,狀其無大邪之抑,正氣有時得伸也;復不能食至不用聞臭、不能臥、不能行云云,狀其氣血少潤也。如寒如熱,肌中不潤而滯澀也;無寒無熱,余邪不能作勢也;口苦,胃液被余邪所吸,不能消凈食物也;得藥劇吐利,胃液不充,反為藥所勝也;脈微數,微為血氣少,數為邪氣止也;溺時痛見于頭者,溺為去液之事,故病液少者,卜之于此,下虛則上實也。此證之于癥而合者也。其治法,專以滋潤為主,故本方于百合外,加生地汁,津血并潤也。汗下吐皆傷液,故隨上下之所傷而救之。知母、雞黃皆滋潤之品。滑石為潤下之品。惟赭能逐邪,欲乘其方下而逐之也。變渴,則栝蔞、牡蠣;變發熱,則滑石。無非取乎其潤。此證之于方而合者也。然后知《本經》百合除邪氣、利大小便云云,皆潤之之效也。大抵病至邪留正虛之時,攻則害正,補則礙邪,惟有潤之,使正紓邪浮,始可設法逐邪。其逐邪之法,總不出傷寒差已后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數語,決不以百合數方了事也。惟至此時,則病之局勢已移,不得仍以百合稱,故百合病止此耳!讀仲景書,如讀《春秋左傳》,當取他傳,續此傳后,而后紀事之本末始全。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