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太陽篇跋
清代:莫枚士
《傷寒論》太陽篇,大書寒因三條。先中風者,是于有寒有熱之邪據其一端言;次傷寒者,以寒之正言;終溫者,則以熱而兼寒之病,就其所兼言。寒因必列此三者而始備。溫與風溫雖殊,其為不即發而名溫則不殊,故合為一條,而統冠之以太陽病。太陽病則頭項強痛矣,以其因寒乃發,故有此證。其文法先言溫而后以風溫隸焉,何等謹嚴!夫熱而兼寒,自當以溫為主,不以所兼為主,故但列脈癥于此,以后更不言溫病若何,風溫若何,如中風、傷寒之必屢屢言之也。義例自分軒輊,不得執是而謂其兼論溫熱也。若中濕之體痛,中熱之惡寒,則皆以其形似傷寒,而因于濕、因于熱皆非寒也,與大書之三條懸絕,故另出辨之,不與中風、傷寒、溫病同篇。觀其分合,可知其指矣。或據《難經》傷寒有五之文,派入此書,遂以濕溫當中濕,而罔顧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之脈,與沉而細者不合;以熱病當中熱,而不顧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之脈,與若微弱、若弦細、若遲者不合。豈知《難經》是約舉其類,配合成論,視專為寒因盡其變者,其精粗不可同日語乎!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