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
清代:葉天士
肌肉瘦減.善饑渴飲.此久久煩勞.壯盛不覺.體衰病發.皆內因之癥.自心營肺衛之傷.漸損及乎中下.按脈.偏于左搏.營絡虛熱.故苦寒莫制其熱.甘補無濟其虛.是中上消之病.
犀角 鮮生地 元參心 鮮白沙參 麥冬 柿霜 生甘草 鮮地骨皮
□
渴飲頻饑.溲溺混濁.此屬腎消.陰精內耗.陽氣上燔.舌碎絳赤.乃陰不上承.非客熱也.此乃臟液無存.豈是平常小恙.
熟地 萸肉 山藥 茯神 牛膝 車前
□
濁飲不解.經謂之膈消.即上消癥也.言心移熱于肺.火刑金象.致病之由.操心太過.刻不寧靜.當卻盡思慮.遣懷于栽花種竹之間.庶幾用藥有效.
生地 天冬 棗仁 人參 柏子仁 知母 金石斛 生草 元參
□
善食而饑.乃癉成消中.膏粱蘊熱過也.禁芳草藥石.藥石發癲.芳草發狂耳.自應清胃.淡薄蔬食.庶可獲愈.
蔞皮 枳殼 川連 郁金 金石斛 連翹 焦神面
葉天士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杰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于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于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并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