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盜汗論
清代:葉桂
經云∶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言陰陽和而雨澤降,非病也,惟無因而汗,斯為病矣。
或謂汗出于心或出于脾,或謂心脾二臟為汗之總司,實不知五臟皆能令人汗出也。夫在內為血,在外為汗,而心實主血,此汗之主于心,西南坤土,在人為脾,人之汗,猶土氣濕熱蒸為雨露,此汗之出于脾。金臟主氣,又主皮毛,氣虛則腠理不固,而津液泄,此汗之出于肺。木臟主風,又主疏泄,故傷風必自汗,此汗之出于肝。腎主五液,又主閉臟,陰虛則陽垂之,故虛勞多盜汗,此汗之出于腎。又如經云∶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動搖勞苦,汗出于脾;飲食飽甚,汗出于胃。由是觀之,不惟五臟有汗,而六腑亦有汗矣。然約言之。自汗盜汗,無不由于心腎兩虛而得之者。蓋津與汗同類,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亦隨其火擾之處而泄為汗。自汗者,不因發散,不因勞動,不分寤寐,溱溱然自然汗出,由陰蒸于陽分也。玉屏風散主之。盜汗者眠熟則出,醒則倏然而收,即《內經》之寢汗,陽蒸于陰分也,當歸六黃湯主之。蓋腎虛即陰虛,陰虛陽必湊,不能內營而退臟,則盜汗而發熱,多屬內傷也。心虛即陽虛,陽虛陰必垂。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而發熱,多屬外傷。又汗孔謂之鬼門,盜汗甚則令人喪魄,陰陽之道,陽密乃固,自汗甚則令人妄陽。二汗之義,大概如斯。然傷寒邪在半表半里,似盜汗者,則非陰虛之比,又為小柴胡湯之證矣。火氣上蒸,胃濕而自汗,則非陽虛之比,又為涼膈散之證矣,學人詳之。
葉桂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葉桂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