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悸恐辨
清代:葉桂
或問驚悸怔忡恐怖之別,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無驚恐,動而不寧,驚者,因外有所觸而卒動,子和云∶驚為不自知,恐為自知是也。蓋驚者聞響即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與夫不能獨(dú)處,必須伴侶,方不恐懼,或夜無燈燭,亦生恐懼之類。怖與恐,于義相同,《內(nèi)經(jīng)》無有稱驚怖者,始于《金匱要略》,有云驚怖,由是而見,為驚恐即驚怖也,大凡連稱其名以為提綱者,多是一陰一陽對待而言,如喜怒并稱者。喜出于心,心居于陽,怒出于肝,肝居于陰,志意并稱者,志是靜而不移,意是動而不定,靜則陰也,動則陽也,驚恐并稱者,驚因觸于外事,內(nèi)動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感于外事,內(nèi)歉其志,志歉則神卻。是故《內(nèi)經(jīng)》謂驚則心無所根據(jù),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恐則神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又謂嘗貴后賤,嘗富后貧,恐憂內(nèi)結(jié),至于脫營失精,病深無氣,則灑然而驚,此類皆是病從外致,而動內(nèi)之心神者也。若夫在身之陰陽盛衰而致驚恐者,驚是火熱鑠動其心,心動則神亂,神動無力,故驚之變態(tài)亦不一狀,隨其所之,與五神相應(yīng)而動。肝藏魂,魂不安,則為驚駭,為驚妄。肺藏魄,魄不安,則驚躁。脾藏意,意不專則驚惑。腎藏志,志歉而驚恐,心惕惕然。胃雖無神,然為五臟之海,諸熱歸之,則發(fā)驚狂,若聞木音,亦惕然心欲動也。恐者,則是熱傷其腎,腎傷則精虛,精虛則志不足,志本一定而不移,故恐亦無他狀。《內(nèi)經(jīng)》于驚之病邪者,有火熱,熱淫司天在泉,勝復(fù)之氣,有各經(jīng)熱病所致,有三陽積并,有氣并于陽,皆為驚疾。故病機(jī)統(tǒng)而言曰∶諸病驚駭,皆屬于火也。于恐之病邪者,有精并于腎則恐;有血不足則恐;有陰少陽入,陰陽相搏則恐;有胃氣熱,腎氣微弱則恐;有腎是動,病氣不足則恐。然于肝之驚恐,互相作者,以其臟屬陽居陰。納血藏魂,魂不安則神動,神動則驚,血不足則志歉,志歉則恐,皆因人之陰陽所動而內(nèi)生者也。為治之法,驚則安其神,恐則定其志。神屬陽,陽則氣也,火也,志屬陰,陰則精也,水也,水火既濟(jì),全在陰精上奉以安其神,陽氣下藏以定其志,神安則散亂之氣可斂,氣斂,氣斂則陽道行矣。
志定然后走失之精可固,精固則陰氣用矣。若為外事驚者,子和謂驚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時時聞之,習(xí)熟而不驚,固是良法。余謂不若使其平心易氣以先之,而后安其神,定其志為得也。
葉桂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lán)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葉桂是清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四大溫病學(xué)家之一。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