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脊強痛
清代:何夢瑤
督脈主脊。經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別走太陽,實則脊強,取之所別也。(刺灸之。)大腸筋挾脊。心脈與脊里細筋相連貫,故心痛有連背者。脾筋著脊。
腎筋脈貫脊,脊髓空則痛。膀胱筋脈挾脊,上項,為風寒濕所襲,則倔強不能屈伸,取本經 中血絡。背上兩角為肩解,小腸脈出之,肩解下成片肉為肩胛,大小腸筋脈俱繞之。又肩背屬肺部分。太陽中風濕,經脈不行,脊痛項強,不可回顧,羌活勝濕湯(見傷濕)。兼氣實郁滯者,則常常作痛,加木香、陳皮、香附。氣虛郁滯者,則時止時痛,加升、柴、參、 。血虛郁痛者,則夜甚時止,加歸、芍。血瘀郁痛者,則夜痛不止,加姜黃、靈脂、紅花。風盛項背強,加威靈仙。濕盛肩背重,加二術。痰氣凝滯則嘔眩,本湯送青州白丸子(見中風)。看書封弈,久坐而脊背痛者,補中益氣湯(見氣),或八珍(見虛損)加黃 。喘咳氣逆,肩背痛,汗出,肺實也,熱也。肺虛亦痛,覺寒,少氣不足以息,當補氣。腎氣上逆,先背痛,后及肩,和氣飲(見腫脹)
加炒鹽、小茴。當肩背一片冷痛,而用神保丸者(見傷飲食),此有積氣故也。素虛人,或病后,或發汗過多,心隔間痛引乳脅或肩背,此氣上逆,當引使歸元。有患肩胛縫一線痛起,上跨肩,(肩背屬小腸經。)至胸前側脅止,(膽經。)晝夜不息。
丹溪謂因思慮傷心,(心血虛而火動。)移于小腸,及慮不能決,又歸之膽,(膽火亦動。)子來乘母,為實邪,以人參四錢,(思慮則氣結不行,故補其氣以行之。)木通二錢(引火從小腸出)煎湯,下龍薈丸(見脅肋痛。除肝膽火)而愈。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藥,并精于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鉆研醫學。其所著《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