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清代:何夢瑤
(詳四診察面。頰車蹉。)
諸陽經皆上至于頭,而胃脈起鼻交 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面部屬胃經。(按小腸脈別支從觀上 ,抵鼻絡顴,亦面部也。)胃熱則面熱,便燥結者,先用調胃承氣湯(見大便不通)。徹其本,次用升麻加黃連湯,以去其經絡中上行之風熱。胃寒則面寒,先以附子理中丸(見中寒)溫其中氣,次以升麻加附子湯,以散其經絡中上行之寒。
風熱甚則面腫痛,白芷、升麻、葛根、薄荷、防風、荊芥、羌活、蒼術、黃芩、石膏,外杵杏仁膏涂之。腫如蛇狀,青苔水調涂。風水亦浮腫,詳腫脹門。(腫與浮異,風火上炎,紅腫而痛,此邪有余而腫也。脾肺氣虛,不能營運,上壅不降,面目虛浮,此正不足而浮也。)面瘡或粉刺,或起白皮作癢,但淺在皮膚者,皆屬肺經風熱,清肺飲。
面焦,胃脈衰,人參、黃 、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面塵,(即晦暗。)
陽氣郁滯則無光,水涸則不潤,故晦暗如蒙塵土,宜疏肝、清肺、滋腎。面上黧黑斑,水虛也,女人最多,六味丸。(見虛損。)外用甘松、山奈、細辛、白芷、白蘞、白芨、防風、荊芥、僵蠶、天麻、羌活、陀僧、川椒、菊花、獨活、枯礬、檀香各一錢,棗肉七個,肥皂肉一斤,同為丸,秋冬加生蜜五錢,皮粗稿加牛骨髓三錢,洗面。面上黑子,鍛石、 水 調稠,糯米插入灰內,留半截在外,片時米色如水晶,用以點之即落。 KT ,雞子清調赤小豆末,加蝸牛、飛面搗勻貼之。又用靛缸底泥涂之即消。面黑,有胃陽虛,腎寒侮土,故黑色見于面唇,(唇者,脾之華,土不勝水,故黑。)以升麻、葛根、防風、白芷,推揚胃氣,而散其滯,蒼術散其寒,白芍以斂脾陰,參、 、甘草、姜、棗以補其陽。午前陽升之時服之,數帖而愈。
又有登廁感非常臭氣而得者,以沉檀焚于帳內熏之,旬日而愈。蓋臭屬腎水,香屬脾土,取其相勝也。又有因吃斑鳩而得者,鳩常食半夏苗有毒,以姜汁解之而愈。
欠伸頰車蹉,口開不能合,醉以酒,俟睡,皂角末吹其鼻,嚏即止。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藥,并精于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鉆研醫學。其所著《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