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說
清代:鄭壽全
內傷之論多矣,諸書統以七情賅之。喜盛傷心,怒盛傷肝,恐懼傷腎,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是就五臟之性情而論也。而余則統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癥于是蜂起矣。此等癥,往往發熱咳嗽,少氣懶言,身重喜臥,不思飲食,心中若有不勝其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陽氣弱,陽氣弱一分,陰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陽氣過衰(即不能制陰),陰氣過盛(勢必上干),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癥,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盡群陰,陰氣上騰,故牙疼諸癥作矣。再觀于地氣上騰,而為黑云,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虛火之癥,而知為陽虛陰盛無疑矣。古人有稱癆字從火者,即是內傷之主腦,惜乎言之未暢,而說之未當也。余故反復推明虛火之由,以為將來告。
【闡釋】疾病的內因,一般都歸于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而且是五臟各有所主,更有分為五勞七傷的。鄭氏統以一心括之,可謂精辟之見。其說謂:“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癥于是蜂起矣。”細察其所謂心,實已包括腦及神經系統而言,兼及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故治內傷病,尤其不能見子打子,專治一處,必須從整體觀點,就陰陽氣血全面審察,而以心陽為主腦。其中由于心陽衰弱而致之陰氣上干,元陽隨著上浮而生的種種虛火證候,尤易被認為是陰虛火旺,而以滋陰降火之方去治,往往適得其反。即癆字從火之說,亦當解為由于心陽衰弱,始為得當。
鄭壽全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字欽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統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學醫于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唐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