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
清代:鄭壽全
細聽呼與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腎),痰喘有無聲。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厲(聲大也)判盈縮。
抑郁多長氣,腹痛定呻吟。
(讠嚴)語虛實異,留神仔細評(陽明實癥(讠嚴)語,乃熱甚神昏,熱極者,狂叫喜笑不休。少陰虛寒癥,言語錯亂若讠嚴語,其實非讠嚴語也,乃氣虛陽脫,神無所主也)。
【闡釋】喻昌謂“聲者,氣之從喉舌宣于口者也。”關于五聲五音配五臟之說,固難全應,而聲息呼吸之關于喉、舌、鼻、齒、唇及氣管、肺臟,則很顯然?!峨y經》謂:“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腎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惫事労粑曄ⅲ蔀椴熘迮K之助,自當細心聽取。至于痰喘之有聲無聲,呃逆之新久輕重,聲音之大小,氣息之長短,以及呻吟讠嚴語等,均屬聞診中的主要項目,故須仔細留神。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以燥濕為綱,分辨各種聲音,而知其病之所在,頗為精審。其說謂:“五音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镄案蓾?,聲多屬仄,或干噦,或咳聲不揚,或咳則牽痛,或干咳連聲,或太息氣短;化火則多言,甚則譫狂,其聲似破似啞,聽之有干澀不利之象。濕邪重濁,聲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謂如從甕中作聲者然。或默默懶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或水停心下汨汨有聲,或多噫氣;化火則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語,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間?!庇种^:“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實喘者,胸滿聲粗,氣長而有馀;虛喘者,呼長吸短,息促而不足。實喘者,出氣不爽;虛喘者,入氣有音。實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飲遏肺,有客邪干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虛喘為腎不納氣,孤陽無根,治宜固攝。虛實分途,陰陽異治,然則聞聲之道,顧不重哉!”可供辨證參考。
鄭壽全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字欽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統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學醫于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唐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