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癥
清代:鄭壽全
探病須細問,疼痛何由生。
寒熱分新久,痞滿判重輕。
喜飲冷和熱,二便黃與清。
婦女胎產異,經信最為憑。
【闡釋】問癥主要是求知病人的自覺癥狀,及病程經過,歷來甚被重視。《內經》已有記載,《疏五過》、《正四失》兩篇,尤反復言及。明李梴列五十馀問,張景岳省為十問,繁簡雖各不同,要以求得病者的病因、病勢、病情及其經過為主旨。《景岳全書·十問篇》,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能使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最后還結合望聞問而察陰陽,亦可供臨癥參考。鄭氏所舉各端,亦極常見而明晰,要言不煩,甚便實用。
鄭壽全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字欽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統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學醫于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唐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