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定法貫解
清代:鄭壽全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太陽為寒水之區,居坎宮子位,人身之氣機,日日俱從子時發起。子為一陽,故曰太陽。太陽如天之日(日從東海而出,海為儲水之區,水性主寒,故曰太陽寒水),無微不照,陽光自內而發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畢照焉。所以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然太陽底面,即是少陰腎經(相為表里也),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故有亡陽之虞。所以近來醫家病家,畏桂麻二湯發汗,等于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湯,非發汗之劑,乃協和營衛之方也。營衛協和,則向之伏于皮毛肌肉間者,今皆隨汗而盡越于外矣。邪出于外,則表氣疏,里氣暢,病所以立解矣。至若發汗而致亡陽者,豈真麻桂之為害哉?不知由其人內本先虛,復感寒邪,今得桂麻協和陰陽,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腎中一線之元陽,乘氣機之鼓動,而與汗俱出,實氣機勢時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陽也。觀于氣實之人發汗,毫不為害,從可識矣。然則仲景又豈不知內虛之人不可發汗乎?觀于食粥、與不食粥,微發汗、更發汗,中病即止諸句,仲景已于內虛之人,早為籌畫矣。真是步步規矩,處處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經當以一貫解之,章旨太多,恐學者易倦,仍將六經分解,參以附解,〔須〕知分解還是貫解,附解不在分貫之列,分貫是六經大旨,附解是補六經未發之大意。
附解:按六經以太陽為首,厥陰為終。經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陽,原寄于腎,腎與膀胱相表里(腎為里,膀胱為表),真陽之氣機發動,必先行于太陽經,而后行于諸經,晝夜循環,周而復始。然太陽四面皆水,寒氣布護,故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之氣,此刻初生,陽氣甚微,若太陽經病過發汗,則傷腎中之真陽(表陽被奪,里陽立消),故有亡陽之虞。須知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故太陽之經癥作。二日陽明,陽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氣,自太陽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為燥邪,燥邪入陽明經,而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陽明之經癥作。馀仿此,學者務宜留心,六經各有表里,即有病經不病里處,詳太陽〔經〕附解。
【闡釋】如前所述,《傷寒論》的六經,與《素問·熱論》的六經不同,是區分六區地面(也有說是疾病的六種層次或證候群的)。太陽為寒水之區,陽明為燥金之區,少陽為相火之區,太陰為濕土之區,少陰為君火之區,厥陰為風木之區。據《素問·六微旨大論》,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即風、寒、濕、熱、燥、火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如太陽與少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表里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太陽一經,以寒為本,少陰為中氣,太陽為標,他經以此類推。故本節特別指出,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以太陽為寒水之區,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與少陰為表里。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而有亡陽之虞。一般醫家更畏麻黃、桂枝二湯發汗如砒毒,不敢用,實由不知麻桂二湯是協和營衛之劑。又指出因發汗而致亡陽,多為內虛之人,故診斷時要特別留意,必須因病人體質而于用藥的輕重緩急上化裁,始不致誤。附解中又指出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太陽之經癥作。此寒邪如走入陽明地界,即化為燥邪;走入少陽地界,即化為火邪;走入太陰地界,即化為濕邪;走入少陰地界,即化為熱邪;走入厥陰地界,即化為風邪。此即后面所說:“六經所主氣機乃為本,客氣所生乃為病,客氣往往隨主氣而化為病,故一經一經病形不同。”常表現為種種熱性病以至諸般雜證,而多可用傷寒方治之。故有人謂《傷寒論》不止為傷寒立法,善用之一方可以推廣治療多種病癥。
鄭壽全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字欽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統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學醫于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唐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