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卷二
清代:鄭壽全
醫學一途,至微至精,古人立法立方,皆原探得陰陽盈虛消長,生機化機至理,始開渡世之法門,立不朽之功業,誠非易事也。全碌碌庸愚,何敢即謂知醫,敢以管見臆說,為將來告。竊念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所有五臟六腑,九竅百脈,周身軀殼,俱是天地造成,自然之理。但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于中,而死機遂轉成生機。奈人事不齊,不無損傷,真氣雖存,卻借后天水谷之精氣而立(經云:“無先天而后天不立,無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故先天之本在腎(即真陽之寄處),后天之本在脾(即水谷之寄處),水谷之精氣,與先天之真氣,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無微不照者也。蓋上下四旁,即三陰三陽六步,其中寓五行之義,各有界限。發病損傷,即有不同,總以陰、陽兩字為主。陰盛則陽必衰,陽盛則陰必弱,不易之理也。然陰虛與陽虛,俱有相似處,學者每多不識,以致殺人。全不佞,采取陽虛、陰虛癥各數十條,作為問答,陰、陽二癥,判若眉列,以便學者參究,知得立解之意,則不為他癥所惑,非有補于醫門者哉?
【闡釋】本段所說大意,為人身稟父精母血而生,有先天真氣寓于有形的物質軀殼中,才顯出活潑的生機,因而能借后天水谷之精華營養而逐漸發展。按照祖國醫學傳統理論,先天真氣之本在腎,后天精氣之本在脾,兩氣相依而行,周流全身上下四旁,區分為三陰三陽六步,即六種界限或層次,而又各寓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故發病損傷常是千差萬別,各有不同。雖然各有不同,但總其要,推其極,始終不外陰、陽兩字。一般常常因陰虛與陽虛有相似處,辨別不清,以致用藥誤人。鄭氏各列數十條實例,分判得精確明白,令人有所遵循,實大有補于醫門。
鄭壽全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字欽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統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學醫于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唐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