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脈約言
清代:鄭壽全
切脈一事,前賢無非借寸口動脈,以決人身氣血之盛衰耳。盛者氣之盈,脈動有力,如洪、大、長、實、浮、緊、數之類,皆為太過、為有馀、為火旺,火旺則陰必虧,用藥即當平其有馀之氣,以協于和平。衰者氣之縮,如遲、微、沉、細、濡、弱、短、小之類,皆為不及、為不足、為火虛,火虛則水必盛,用藥即當助其不足之氣,以協于和平。只此兩法,為切脈用藥至簡至便至當不易之總口訣也。后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氣之至理,未明得千萬病形,都是這一個氣字之盛衰為之,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講究,二十八脈上揣摹,究竟源頭這一點氣機盈、縮的宗旨,漸為諸脈所掩矣。
【闡釋】本段所說切脈,無非借寸口動脈以決人身氣血之盛衰,只有平其有馀,益其不足二法,為切脈用藥至當不易之總口訣,可謂言簡意賅。一卷切脈歌所述較詳,不再贊及。
鄭壽全
鄭欽安(1824年-1911年),字欽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統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學醫于一代通儒兼名醫劉止唐先生。其學術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作,故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書傳世。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