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宜審分兩為先
清代:趙濂
小兒之體最嫩,服藥分兩較大人當用藥一錢者,只可二三分,以次加減。如藥味過大,樹皮草根,船小何能重載?反損真氣。至老人與體虛者,縱藥可合機,亦宜小其劑數。以其氣質本衰,無能抵御藥力,宣達臟腑,充貫脈絡,易使氣壅胸塞,嘔惡神傷,未收本病之效,先發變端。合機之藥尚如此,不合病之大劑,其不至誤人,果誰信哉?故分兩不可不慎。且古之一兩,乃今時七分六厘,簡編久載。古人稟賦強實,每用一藥,不過數分,每服一方尚分數次,而今運會日下,人身較于古時倍見孱弱,無如醫者漫喜大劑浪投,不辨癥之虛實,不究分兩之重輕。任情率意,恬不自悔,病家昧于不知,罹其夭札者,不一而足,何啻暗中以刃殺人?惜未經人發明者,良足致慨,倘病陰寒,非大溫劑,不足以回其陽。大時熱,非大涼藥,不足以救其陰。驟脫癥,非重用參 ,不足以接其元陽。與夫壯實之輩,非輕劑所能勝其病,又非可一例論也。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朴薪涷炨t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