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背癥治法
清代:趙濂
龜背癥起于小兒,筋骨脆弱,加以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調,或跌傷碰損,大人腎虛腰痛,每成此癥。由脊骨第一節數至第十四節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為腎俞穴,入之兩腰,乃腎經發源,即在此一點,先天生命所系,陰陽之變化出焉。今十四節椎骨腫凸如梅,痛連腎俞,使腰屈而不能直,久則腫大,傴僂不治。乘初起用長尺許寬五寸布膏藥,再摻觀音救苦膏末藥(方見《青囊集》)于上,外貼腫處連兩腰眼,半月一換,內服方看體質虛實,輕者半年,重者一載屢效。此法亦可治雞胸痰。
趙濂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于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于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于變通和創新。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